双溪.石笋古道(石笋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6
标签:

石笋古道,又称“石笋古道”,位于台北县双溪乡牡丹村,昔日曾是牡丹、石笋、灿光寮各聚落间往来的道路。石笋地名的由来,是因该地有一酷似竹笋的山峰而得名。不知这座石笋位于何处?石笋古道的途中会经过石笋尖,但石笋尖山头平缓,一点也不像竹笋的形状。

今天走访石笋古道,算是勉强成行。这一个星期以来,台北阴雨绵绵,气象局昨天才刚解除东北角的大雨特报,预测今天下雨概率仍高达60%,我蛰伏了一星期,却想出来透透气。明知东北角山区有雨,偏选择双溪行,倒不是因为逞强,而是以平溪为后盾。万一双溪雨大,则可退守平溪,改游菁桐老街。

走北宜高至石碇,转106公路至平溪,再走平双公路至双溪,再转102公路至牡丹。一路有雨相伴。停车于牡丹车站附近的“福寿桥”旁。下车,撑着伞,在桥上,先观望。雨不大不小,勉强还可成行。于是穿上雨衣、雨裤,外加雨伞,踏上古道之行。其实我不排斥雨天爬山。与其酷热难忍,我宁可在凄风苦雨中爬山。雨天爬山,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自若。

桂竹林夹道


石笋古道的登山口就在福寿桥前的右侧,有一条石阶路往上走,接上方的产业道路。道路直行至前方叉路,右转上坡,连过两个转弯。不久,经过一柚子园,前方出现叉路,取左行,随即看见右侧有登山小径,路口有指标,写着“往石笋尖”。

转往石笋尖(约两、三分钟路程)。


从这里起,正式进入石笋古道的山径。古道缓缓而上,路旁侧出现些许桂竹林,泥土路湿而不滑。一路都是泥土路。登山鞋怕青苔石阶,不怕泥土路,所以一路走来无碍。不久,桂竹林渐多,竹林夹道,颇幽致。竹林路旁有一木板,农民在上头以红漆写着“偷采竹笋罚二十元”,算是相当厚道的警告。

上坡路约十分钟,路趋平缓,竹林渐少,林相趋于多样化。不久,转为下坡路。走在森林幽径,颇觉怡然。原以为石笋古道位置偏远,登山客不多,没想到古道的路况这么良好。

上百根竹子丛聚生长。


又走十来分钟,路旁出现丛聚的竹林,一百多根竹子聚挤在一起,绿意盎然地生长。附近姑婆芋亦多,拓垦的遗迹十分明显。

接着,又开始爬坡,有朴旧的石阶,青苔累累。平时会感动不已的古朴石阶,今日只能战战兢兢以对。往上爬,约六、七分钟,抵达一处鞍部。这里有一岔路,可通往石笋尖,约两、三分钟路程而已。于是转往石笋尖。石笋尖,海拔269公尺,有一日据时代土地调查局图根点。林间无展望,树湿、草湿、地湿。拍完基石,未停留,返回鞍部。

荒废的石头厝


鞍部过后,开始下坡路,偶尔出现石阶路,路况好,林相愈丰茂,愈走愈惊奇。不久,路旁出现高大的驳坎,附近溪涧淙淙,石阶路出现愈来愈多,古道气氛浓烈。下坡之后,前方平坦处,出现两间相连的石头厝。房子已荒废,石墙青苔攀附,蔓藤、杂草缠绕,隐没于树林草丛间。石头厝旁,竹林、姑婆芋依旧青绿招展,而主人早已远去。

废弃的石头厝


古道至此一分为二,直行可通往灿光寮,接灿光寮铺古道,右叉路则可通往石笋聚落,出“石笋大桥”,接102公路。若是天气许可,本应直行,可绕一大圈古道,但今日天雨,应避免节外生枝,于是取右行。右叉路往下走,遇小溪涧,过两根蛇木架成的便桥,接着又遇一条小溪。雨后溪水丰沛,溪旁有石块可坐,是一理想的用餐休憩地点。可惜天雨,无法停留。踏溪石而过。

对面岸上,有一片废耕的农田,废田杂草丛生。附近驳坎颇多,依山坡地形,上下成层,但都已废弃。约数分钟后,古道出森林,来到一处山间谷地,谷地上有农园,种植各种青菜,有位老农夫在整理菜圃。

简单寒喧后,继续前行,前方出现一间古厝,屋墙下半部为石砌,门楣以上的部分则是土块砌成的土埆厝,屋顶则已换成铁片板。没想到古道的山区内还有农家。古厝门牌为“石笋30号”。由农家继续往前走,山路极为平缓好走。大概是因为这户农家利用此路,挑担农产品进出,因此路况维持的相当不错。走在这样的古道上,感觉很棒。

石笋30号古厝


约十一、二分钟,又出现一户农宅(门牌28号),是一间新建的平房。古道至此变为宽阔的土石路,可行驶三轮铁牛车。土石路的左侧下方为石笋溪的支流,雨天溪水淙响。土石路的末段渐贴近溪谷,土石路又变为小径,最后与溪谷交会。有一水泥桥越过石笋溪支流。

桥头石柱,擦拭后,“石笋四号桥”字迹明显。


水泥桥的桥墩相当古朴,猜想应是日据时代的古桥。桥头石柱糊模的刻字,擦拭干净后,字迹浮现,写着“石笋四号桥”。其中“号”和“桥”字都采简写,依命名的方式猜测,桥身可能是台湾光复后才兴建的。

过桥后,就是水泥车道,沿着溪边而行。没走几步,路旁竟出现一颗基石(矿务课编号861)。蓝天队的标志写着“石笋尖东南峰”。这里海拔约100公尺,只是路旁平地,怎么看都不像“东南峰”。平白赚得一颗基石。

前面遇叉路,取右行,过桥,柏油产业道路沿着石笋溪而行。过石笋12号民宅之后,不久就来到石笋主要的聚落,约有十来户人家,有些房子闲置闭锁。这里设有“牡丹国小灿光分校”,仅有一间教室而已。教室外,有小广场;教室旁,另盖一间独立的厕所。学校已废弃。走进灿光分校的教室,教室前的黑板还高挂着,但教室已无桌椅,空荡寂静。

永安祠


继续沿着产业道路,走往102公路。雨中行,不觉辛苦,若是大太阳底下走柏油路,恐怕就无法这么的气定神爽。这段道路也很精彩,沿途经过两座古老的土地公庙,分别是“永安祠”与“石笋福德祠”。这条产业道路正是昔日的古道的一部分。

过“石笋大桥”后,就接上了102公路,距离牡丹还有1.3公里。接着踢着公路回牡丹。102公路道路不宽,时有车辆经过,走这段路就没那么惬意了。约二十分钟,回到牡丹。

今天冒雨勉强出游,幸好石笋古道的路况极佳,平平顺利走完古道。我与双溪已睽违一段时间了,今天以石笋古道与双溪重相逢,又唤起心中的思念。这附近还有几条古道,如牡丹古道,如三叉港古道,如灿光寮汛塘古道(“杨廷理古道”),我都悬念已久。若天气许可,岂可再一直悬念下去?

旅游日期:2005.12.31 (写于2006.01.02)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桃园龙潭.三坑老街.大平红桥
石碇.大格门古道
澳健康部长称多元文化有利澳洲社会
万里.富士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