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突破 沙漠雪地淹水区种稻指日可待

标签:

【大纪元6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三十日电)中央研究院的水稻功能性基因体研究计划,已经建立大规模的水稻突变种原库与突变基因资料库,结合基因工程研究改进水稻品种,预期未来在沙漠、寒冷雪地、海边沙滩地、地层下陷淹水区可种稻米,并提供粮食、工业、医药、生质能源等多元用途需求。

中央研究院今天发表水稻功能性基因体研究计划成果,由院长李远哲主持,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贺端华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余淑美介绍这项中研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大突破,并指研究成果最近投稿发表,并由公共电视台采访制作成节目,七月五日晚上十时将在公视播出。

贺端华表示,中研院一九九九年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水稻基因体定序的国际合作,去年完成水稻基因体定序,二00二年也开始建立大规模的“水稻突变种原库”及高效率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系统,四年来已经建立五万五千个突变株品系的突变种原库与一万五千笔突变基因资料库。

余淑美说,全球仅法、韩、中国、台湾四国有大规模建立水稻突变种原库,台湾较其他国家起步晚三到五年,但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规模已经是全球同类型水稻突变种原库的第三位,仅次于中国与韩国,若合并算入可提供研究者大量突变种子T2及拥有大规模的突变基因资料库两种优势,则可能跃升为全球第一。

目前台湾有十多个研究室参与水稻基因功能研究,已经陆续从这个水稻突变种原库发现许多控制水稻生长发育、高度、产量、抗逆境与资源再利用相关的重要基因与启动子,启动子就是控制基因表现的开关,对未来利用生物科技改进水稻品种,以符合在粮食、工业、医药及生质能源等用途上的需求,已是指日可待。

余淑美说,台农六十七号水稻透过基因突变移转,可以耐旱、耐冷、耐盐,在摄氏零下二十度,可耐寒的水稻叶片不会卷起,仍然张开,耐旱的水稻在两周不浇水后加水半小时叶片就恢复生机,因此,未来在沙漠、寒冷北国、盐分高的沙滩、废耕地、下陷地都可能把水稻种活。

贺端华指出,由于水稻是两栖作物,台湾西部沿海地层下陷淹水地区,未来就可种耐盐水稻,提供解决地层下陷整治的替代方案;也可建立水田及水库新概念,就是种水稻储水,农委会构想在六亿多万顿的水稻可储水相当两座翡翠水库的储水量。

他说,基改水稻还可在废耕地、下陷地、污染地种植,不是为了吃米,而是收割稻杆,做其他用途,例如稻杆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分解处理后可以是很好的动物饲料,发酵后又可做酒精、造纸,是很好的生质能源。

余淑美指出,全球人口目前超过六十亿,每天有八亿人口饥饿与营养不良,预估到二0五0年将突破九十亿人,较目前增加一半,并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中国,台湾有好的科技,选择基因体较小麦、玉米、大麦等小很多的水稻,预期未来几年内,台湾在水稻功能性基因体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将有丰硕的成果。

相关新闻
药物过敏跟基因有关:公视为您解读生命密码
国科会 基因研究 将受规范
台湾生物基因资料库 国科会卫生署同步启动
中研院:基因资料库计划审查中 非单指原住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