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教决定未来领袖(6):青少年为什么偷窃

佩妮‧帕尔嫚 译/ 游绣雯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年纪小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和青少年偷窃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青少年非常清楚所有权的意义。

没有一位父母能够想像,他们漂亮活泼的小宝贝,长大之后会是不诚实的人。他们养大了一个“少年犯”?即使想来令人胆颤心惊,也暂且不要恐慌,即使你的孩子偷过东西,也不表示他们这一辈子就会被烙印成惯犯。

以下是一些青少年偷窃的理由。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

如果青少年没有零用钱,而父母又不同意为他们买他们迫切想要的东西,他们可能就干脆用偷的。

父母一定要给青少年零用钱,而且让孩子知道哪些钱需要从他们的零用钱支出。如果他们突然需要某项特定的东西(父母届时会知道),像是一件在特别的派对要穿的上衣,或是最喜欢的乐团新发行的光碟,让他们帮忙做家事,赚取额外的零用钱来买这些东西。但是千万不要每次都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人能够拥有我们所想要、所需要的每样东西。在把钱给孩子以前,一定要确定差事做完(而且达到要求)。

同侪压力

青少年经常拿偷窃来打赌,以证明自己配为某个朋友圈的一员,或者只是用偷窃表示自己很行,想让朋友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会觉得自己配不上朋友的青少年,可能自己本身有自信心低落的问题,他们需要受到鼓励,被人夸奖,才能成为一个更有自信的人。告诉他们,顺手牵羊被抓到,会留下犯罪记录,这样不会让人留下好印象,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大学时期前后所空出来的一年当中(gap year)无法到某些国家旅行。 寻求注意力 有些孩子偷东西是为了得到关心,想要引人注意。这样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可能在学校里有问题,或者在家里没人关心。虽然他们因偷窃行为所得到的注意,并不是他们真的想要的那种关心,但是却也是受到注意的一种方法。

就如上面所说的,信心低落的青少年需要的是鼓励和赞美,然而,孩子本身必须有所努力,好让这些赞美能够名符其实,不论他们的努力有多么微不足道。如果他们偷东西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注意,那他们大概已经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但是这样他们就能得到他们所渴望的注意:“终于有人注意到我了!” 缺乏关心的青少年父母必须要检视自己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和兴趣。

因为孩子可以不受到处罚

虽然父母不应该对子女偷窃的行为过度反应,但是同样的,他们也不应该反应不足,反应冷淡或是毫无反应,都不足以释放出让孩子明白他们绝对不能再偷东西的讯息。

最近有一个案件,一个青少年被他抢劫的对象所伤,当有人访问这个少年犯的母亲时,她说:“我儿子不应该被打伤,他不是一个坏蛋,他只是有点顽皮。”当然我们大家都很想对这位母亲大声疾呼:“女士,你的儿子不只是有点顽皮,他是一个不诚实又犯法的小偷,他想要盗取别人的财物!”然而,当父母对儿女的行为采取这种态度时,儿女的行为就不会改变。

管教要始终一致,孩子做错事就要采取行动,加以处罚。

害怕仰赖别人

有些青少年很怕自己要完全仰赖别人(“越早越好”,你心里大概这样想),所以他们就会拿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求自给自足。确定孩子有零用钱,然后也许让他们在星期六或周末打工,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必完全仰赖家里的供给。

摘自:新手父母出版《好家教决定未来领袖2》@(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面的争执只会造成双方彼此嫌恶。言语的争论到头来会变成咆哮或者骂人,说出日后双方都会后悔的指控。
  • 山姆:“我们在一星期中总是尽量找几天,一起围坐桌旁共进晚餐。能够一起谈天说笑真的很棒,姊姊和我喜欢调侃我们的父母。”
  • 当孩子成为青少年,首先被注意到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需要私人的空间,父母允许孩子保有私人的空间,就表示父母尊重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可以花上几个钟头的时间待在房间里。不管有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忽然间他们就希望有时间独处,听听音乐。
  • 相信大家都已经忘了我们青少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了?还是更严重的说,我们是不是一想到我们的孩子会表现得和我们当年一样就很害怕?那还真是很可怕啊。

  • 沟通是和青少年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沟通有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同理心、倾听以及诚实。 最容易掌握成长中孩子的方法,就是参与他们每天的生活。这并不表示你要打断或是偷听他们和朋友讲电话,或是偷看他们的日记和私人札记,而是说,父母随时都要保持和孩子的沟通管道畅通,要找时间和他们聊聊。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