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大纪元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 ◇◇◇ ◇◇◇

【原文】
臣本布衣(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2)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顾(5)臣于草庐之中,咨(6)臣以当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诸葛亮•《前出师表》)

【注解】
(1)布衣:平民。
(2)不求闻达:无意追求名誉显贵。闻,音“问”。
(3)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4)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份。猥,音“伟”。
(5)顾:拜访、探望。
(6)咨:音“资”,通“咨”,商量、询问。
(7)由是:因此,自此以后。
(8)驱驰:奔走效力。

【故事阐述】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委屈贬低自己的身份,一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非常激动,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讨论】

(1)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找隐居山林的诸葛亮呢?
(2)平民身份的诸葛亮为什么值得让人接二连三的来拜访?
(3)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能像刘备一样有开阔的心胸,放下身段去虚心求教?

【造句练习】
例:老陈不忍心拒绝王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的公司任职。
例: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刘先生出马协助。

【相似成语】
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礼贤下士

【课后时间】
请找出三个以“三”开头的成语。
三( );三( );三( )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2)愈(3)?”对曰:“赐也何敢望(4)回?回也闻一以知十(5),赐也闻一以知二(6)。”子曰:“弗如(7)也。吾与(8)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4]。”(《论语•泰伯第八》)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对曰:“君使臣以(3)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第三》)
  • 王守仁的出生即充满异象,《明史》记载他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他的祖母曾做一个梦: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瑞云和天乐声中送来一子。祖母梦醒时,恰巧守仁出生。祖父便根据这梦兆,为孙儿取名为“云”。
  • 守仁十一岁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读书考状元啊。”他却怀疑的说道:“考状元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许读书学圣贤才是。”守仁三十四岁开始教授学生,但是 不以辞章记诵为重点,而是要求学生立志学做圣贤,当时天下人都认为他是标新立异、沽名钓誉。但是守仁都不为所动。
  • 管宁(1)、华歆(2)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3)而掷去之。又尝(4)同席(5)读书,有乘轩冕(6)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7)出看。宁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君子治理民众,不要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用很远的目标来诱导他们,也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