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B肝病毒基因型 台湾以B及C型居多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目前已知的B肝病毒基因型多达8种,台湾又以B及C型为主。初步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会影响治疗效果;而深入了解B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未来或许可做为订定治疗策略之参考。

人类有不同人种,不但存在些许差异,地理上的分布也不同。肝病的头号杀手B型肝炎病毒也是一样,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布在全球不同区域,对肝脏的杀伤力也高低有别。

B肝基因型分布 有地域差异

目前已知的B肝病毒基因型主要有A、B、C、D、E、F、G、H等8种,依照发现的顺序命名。全球各地域所盛行的病毒基因型有所不同,东亚以基因型B与C 居多,欧洲与南亚则以基因型A与D居多,至于美国与澳洲则因移民人口多,人种较多元,病毒型也比较多元,A、B、C、D这4型都有。

至于其他的B肝病毒基因型的数量就少得多,基因型E主要分布在西非、F跟H在中南美洲、G在美国与欧洲,因病例稀少,又缺乏相关研究,所以目前对这些基因型了解并不多。

各地的B肝基因型最初为何这样分布,目前还不清楚。近年来,美国与澳洲因为亚洲移民增加,基因型B与C的比例也随之增加。有趣的是,同一个基因型在不同区域会略有不同,例如:非洲与欧洲的基因型A就有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基因亚型。

台湾垂直感染多 欧美水平感染为主

B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也可能与不同传染途径有关。在垂直传染为主的地区,以基因型B和C比较多,但在水平传染的地区,则以基因型A与D为多,是不是因为不同传染途径会自动选择出特定的基因型,目前还不清楚。

在基因型B与C盛行的台湾,有高达90%以上都是垂直感染或2岁前的感染。反之,基因型A与D盛行的欧美,则几乎清一色是水平传染,主要透过青春期以后的性行为与静脉药瘾等途径。

台湾以基因型B与C最常见

台湾的基因型主要是B与C,感染基因型B病毒的病患,平均在30岁时e抗原会自动清除,基因型C则是40岁,对台湾早年的女性B肝带原者,早已超过生育年龄,生育时多半是e抗原阳性,才会容易一代传一代。

台湾的B肝病患中,基因型B约占80%,基因型C则占20%。基因型C虽然较少,但患者的病情容易恶化,罹患肝硬化与肝癌的风险比较高;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成功概率也较差。

C型者肝病较B型者易恶化

台大高嘉宏教授的研究首度发现,患者体内的B肝病毒基因型为C者,较B者的肝病状况容易恶化。

在病情轻微的带原者中,基因型C仅占20到30%,然而,在慢性肝炎的病患中,基因型C之占率提高到40%,在肝硬化与肝癌患者中,基因型C的比例更提高到60%。后来,日本、中国等地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台大流行病学研究所陈建仁教授的社区追踪研究也发现,感染基因型C的B肝病毒,产生肝癌与肝硬化的风险,是基因型B的2.5到3倍;基因型与病毒量也有加成效应,研究显示,若是基因型C的感染,同时病毒量又高(每毫升血液100万只以上),产生肝硬化与肝癌的风险是感染基因型B与病毒量较低(每毫升血液1 万只以下)的26倍。

预防不同基因型 B肝疫苗都有效

B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了解B肝的预防与治疗。在预防方面,B肝疫苗对所有的基因型都有效果,因此施打疫苗依旧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在治疗上则发现,基因型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B肝的治疗药物有口服抗病毒药物与干扰素两类,其中干扰素的疗效容易受到基因型的影响,研究显示,以传统型干扰素治疗半年后,基因型B的病患有40%能成功清除e抗原,但基因型C只有15%。

但口服抗病毒药物因为作用机转是直接压制病毒的复制,疗效不受基因型影响,不过停药后,基因型C的复发率较高。这些研究结果若能再深入探讨,未来或许可做为订定治疗策略的参考。

资讯来源/《肝病防治会刊》(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