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精选:一代导演斯皮尔伯格(19)

【字号】    
   标签: tags:

成功对斯皮尔伯格的事业起到了一种杠杆作用。福来德•菲尔德斯开始重谈对斯皮尔伯格的雇用条件。1970年12月28日《综艺》 (Variety)提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外两份合同,一份是任专职制片人的5年合同,一份是任非专职导演的6年合同。这是他走向全面独立制作之路的第一步,从此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不在于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制片人,而在于把自己锤炼成电影制作行业中的一个佼佼者——一个电影皇帝。

  地位等级的高低在环球公司被充分体现出来。电影导演把拍电视片的人看成是临时班子,与此同时,其它制片厂的导演们也把环球公司的影片和短剧看成是用信用卡、家用移动房、印刷广告来充塞镜头的“小家子气”的作品。由此不难想到,环球公司的电影也接近崩溃的边缘。50年代,电视片推出了许多名人,如阿瑟•本、约翰•弗朗肯海姆、西德尼•路曼特和山姆•帕金夫。但到了70年代,这些名人的名字只能经常在墓地见到了。

斯皮尔伯格是环球公司惟一一位35 岁以下的导演。那些协助他拍《游戏的名字》和《午夜画廊》的同事,像罗伯特•柯林斯、达瑞尔•杜克和罗伯特•迈克尔•路易斯都比他大10岁左右,而且看不出他们将来会有什么发展,只不过如此而已了。

  电影制片和电影导演们是这行里的佼佼者。一幢幢位于制片厂内印度风格带长廊的平房建筑是他们地位的象征。有几个普普通通的文字似乎能突出说明这些建筑所包含的内容:“仿英式庄园建筑。”剧作家大卫•弗里曼曾说:“这类在纽波特的夏季房屋都是小型别墅。”希区科克的任处是最奢华的,他有两套同样带餐厅、电影厅和编辑室的公寓,而且每套都有专门的艺术厅。邓•谢格尔也拥有一套跟这差不多的郊区别墅。比利•威尔德在小山上有两座同等水准的小楼。从这里经过的旅游车为了不打扰他为戴尔蒙德公司拍摄《靡页》(The Front Page)的工作都静静地沿着路边驶过。

  斯皮尔伯格渴望拥有一套这种带长廊的平房,但现在他却只能在黑塔楼里占有一间小办公室。而且他的办公室就在掌握着他的命运的瓦萨尔曼和辛伯格的17层的楼下。从这里他望见了将来,他渐渐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威尔德和希区科克的电影那样给人带来稳固的生活和地位。现在他回来了,而且又已深入其中,他有许许多多关于电影的构想,身边又有许多能帮他实现目标的人,只是现在在他事业的四周还都是一堵堵砖墙,然而他的事业已经抬头,他正准备大步前进。这一点已渐渐鲜明起来:斯皮尔伯格将给世界带来震撼。

  环球公司准备将《午夜画廊》、《麦克•克劳德》、《日金山国际机场》、《心理医生》组合起来为全国广播公司制作一部四合一特辑片。作者兼导演由杰罗尔德•弗里德曼担任。斯皮尔伯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是一次很有收益的活动。弗里德曼说:“就在环球公司的制片中心,他有了他自己的‘长发族’朋友圈。他雇了许多作者、导演和应付难题的人。他还从他的学校、从东部地区找来了一些他的熟人。我当时只是个他所喜欢的年轻人,他对我说,‘为我做两个表现精神病大夫的动作。’”

  《心理医生》是理查德•莱文森和威廉姆•林克在学校写的,是《本•卡希》和《基尔代尔大夫》以及其他成功的大夫们的素材总合。它描写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心理医生罗依•欣那斯和他的一位年长的愤世嫉俗的同事卢瑟•阿得拉尔。斯皮尔伯格这时期拍了两部片子,一部是《马丁•达尔顿的世界》(1971年 2月10日),另一部是《标准杆》(1971年5月10日)。《马丁•达尔顿》取材于罗伯特•林德那收集的有关精神病方面的一个病例,这是医学界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历史上称之为“被气流推动的长椅”。它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精神错乱的孩子史蒂芬•胡迪斯,受电视和连环画的影响,幻想出一个离奇古怪的宇宙,因而不能自拔。斯皮尔伯格十分重视这个素材,他打算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出一个梦幻世界,同时他也打算与那些已经表现出敏感气质和天才的年轻演员们一起合作这个项目。

  在《标准杆》中,专业高尔夫球运动员克鲁•古拉格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久将死于12指肠癌那场戏是非常吸引人的,斯皮尔伯格自认为是他拍的电视剧中最佳一幕。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用动作说明一种感情比用对话舒服得多,他写了这么一个场面:古拉格的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来医院看他,给他带来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古拉格常去的高尔夫球场上的第18洞穴,这是他们特意从场地中间挖出来的。他接过来,擦掉上面的灰土,把它放在脸上。

  莱文森和林克与斯皮尔伯格一起拍《标准杆》时非常愉快,他们请求斯皮尔伯格去导演《图书谋杀案》。这是继侦探系列片《科伦布》后的第一个定时系列片。片子的主角是洛杉矾警察局内一个邋里邋遢生活没有条理、却又非常敏锐的警察。在片子的每一集辉煌而充满智慧的结尾到来之前,都有一个不可一世的对手来与他较量。本来计划这个角色由宾格•克罗斯比来演,但当他感到这个系列片的成功有可能与他在高尔夫球方面的成功发生冲突时,他拒绝了。后来彼特•福尔克代替了他。

电视剧编辑斯蒂芬•鲍切科是迫于《希尔大街的布鲁斯》和《洛杉矾的法律》播放后观众的压力才编写《图书谋杀案》的,在这个电视剧里,科伦布撕下了作家杰克•卡斯迪的假面具,证明他就是杀害同事马丁•米尔那的凶手。这部电视剧于1971年9月15日上演,受到了好评,但它却没能给斯皮尔伯格带来什么创作空间。斯皮尔伯格为此片尽了最大努力。片子的开头没有采用惯用的手法。而是用打字机声开头,然后从米尔那的高层办公室里用一个很陡的角度去取洛杉矾的全景,无论如何,从很多方面看,这个电视剧还是属于很一般化的。

  斯皮尔伯格还根据欧文•马歇尔律师的素材拍了一部题为《一个宽容的受害者的颂歌》,讲的是一位足球教练被控告给队员服用兴奋剂的事。电视剧对斯皮尔伯格的吸引力渐惭退去,尤其是那些来拍片的主角演员和电影实习生越来越让他感到厌烦。“我23岁时就说过生命短暂得让人没有时间去理会身后的影子,而他们这些人,只因为美容师身上有咖啡味便不喜欢他,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会让我发疯。”

  如果斯皮尔伯格还想进一步搜集电视剧是如何毁灭了天才的事例的话,他可以从罗得•谢尔林的经历中找到。谢尔林编写的《午夜画廓》第二年的收视率骤减,斯皮尔伯格意识到照此下去的话,谢尔林编的多数电视剧渐渐就没人看了。电影厂禁止他参加一切故事研讨会,后来则干脆不用他的剧本,而只用电影厂自己编的剧本。可以看出,谢尔林只是一个被雇来的名义上的主人。“我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小零件儿。”谢尔林告诉记者说,“《午夜画廊》根本不属于我,它只是一个普通系列片罢了。”

  1971年秋天过后,斯皮尔伯格仍未从这类问题中解脱出来,但由于环球公司非常吝窗地让他拍了一部正经八百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又带给他第一次国际性的成功,至少斯皮尔伯格可以在较高的层次上跟他们对话了。《追杀》(Duel)的拍摄给他和好莱坞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环球与梦工厂合作筹拍中的3D动画大片“丁丁历险记”预算资金一亿三千万美元,乍看十分昂贵,但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指环王的彼得‧杰克森制作,再加上担纲的比利时可爱小男孩汤马斯‧桑斯特目前正风靡全球,票房应是胜券在握。然而好莱坞似乎也受到不景气的影响,15日传出从不放弃天才的环球影业居然临阵抽手拒绝出资。看来大导演和大制片也只得仓皇地向东家派拉蒙公司求救了。
  • 1964年,斯皮尔伯格未来的命运被决定了。正当斯皮尔伯格在圣荷塞电影院门前排队等着看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影片《奇爱博士》(Doctor Strangeclove,又译《密码1141》)时,他妹妹和父亲拿着一封信开车来找他。这是一份义务服役通知,通知上说:由于缺少学生免征名额,他已被分在X炮兵部队。
  • 有关斯皮尔伯格1966年到1969年这几年的资料是最少的。他自己认为这些资料应该还在。我们没有找到谈话中他所提到的有关那几年的任何资料。那些无疑让他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东西也只能用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说不清的日子反映出他对好莱坞不抱什么希望,也反映出他对自己不能在21岁前实现当导演的目标的失望。
  • 说到在环球公司的无聊,斯皮尔伯格承认道:“我从没做过任何生意,但我打了很多电话(为了让人到时叫醒他),我学会了如何玩游戏。我讨厌聚聚散散这种事,我又回到长滩的大学去了,并拍了个短片叫‘阿姆伯林’(Amblin)。”
  • 在这个斯皮尔伯格像无照经营者一样徘徊了多年的制片公司里,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运气。

    他在月桂峡谷租了一套每月需付130美元的狭窄公寓,他用软沙发包和电影宣传画装饰了这间房屋,可他几乎没时间呆在这里。无论每天晚上电影厅的剧场里放映什么片子,他都去看。第二天,他找什么人通通电话,在电话里对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导演们的手法和制片人的能力评头晶足一番。制片人兼作者威廉姆‧林克谈起他时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即使是那个时候,我们似乎已经知道我们早晚有一天要为他工作。”

  • 此时此刻克劳馥还没有马上要发怒的迹象,她只是严肃地盘问斯皮尔伯格,问他拍过什么片子?“没有拍过正片而仅仅拍过一个短片?”她冷冷地问他。那座黑塔楼里的人都是怎么对她说的?“不,妈妈,”斯皮尔伯格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只是根据环球公司的要求以我自己的方式拍。”
  • 斯皮尔伯格离开环球公司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头扎进私下拍片的行列,许多南加州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在用这种方法给自己树名。“我想拿用16毫米机器拍的片子加入这个行列,但我不能真正介入进去,因为我甚至拿不出100美元来投资一部片子。”
  • 每10年间都能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草的写作人才,巴伍德和罗宾斯就是70年代的才子。由于他们的作品都是类似情节剧和有动作片倾向的作品,因此在今天的人眼里,它们就像是某种通过电脑将一个个片段机械地排列组合起来的产品。这成就大部分应归功于像乔克‧琼斯、得克斯‧阿沃格、弗朗克‧塔斯林和沃尔特‧迪尼斯这类的动画大师而不是40年代那些费尽心机在情节上和背景道具上下功夫的人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