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善与人交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谥号“平”。《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
(2)久而敬之:“之”,指晏平仲。

【语译】
孔子说:“晏平仲能够本着善心和人交往,久而久之,人家都敬重他。”

【研析】
晏婴本着善心待人处世,人们久了能感受到善的力量,受到感化而敬重晏婴。孔子以晏婴“善与人交”的活教材,可能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仁”的实践和力量,并能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而知不足。
【延伸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社会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的是冷漠、自私自利、缺乏真诚。想想看:现在不受社会污染,能本着真诚、善心社会交往的人是不是很稀有?如果我们想要向善、想要返本归真的话,是不是应该多和这样的人学习、交往?

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没有真诚、善心的人可交往,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可怜?这样的生命污染下去会有希望吗?你认为对于个人利益很追求、很尖的人会是很好的交往对象吗?

善的力量为何那么大呢?当一个人发挥善的本性,在他生活交往的各个接触层面,凡愿意向善的,似乎都感受着善的力量,在朝向善的方向转化,本着善的本性最能深入沟通交往,久而久之,能将向善的生命连成一片,向上升华,可直至宇宙之无穷无尽,尽善尽美,演化为繁荣美好的世界。

想想看,这样的力量是不是很大的呢?“仁者无敌”,换个角度想,有良知的生命,谁愿意抗拒善的本性呢?仁者是不是最能使有良知的生命发自内心敬重和亲近的呢?
【历史故事】

济世安民 厚德载物

北宋时的程颢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的儒者,无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将“视民如伤”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勤政为民。他在扶沟县任职时,帮助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他一到任就听说当地的饮用水发咸,他问幕僚:“难道百姓一直都饮这种水吗?”幕僚说:“您有所不知,附近只有僧舍的井水还稍微甜一点,可又不让妇女去汲水。”程颢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幕僚商议论证,令人在同一地脉的地段上凿了一口井,这样百姓吃水就不成问题了。大家都说:“这么多年的问题,程县令一来就给我们解决了。”

巡阅保甲王中正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到地方巡查,地方长官都花很多钱讨好他。当他来扶沟县时,主管的司吏向程颢请示怎样款待王中正,程颢干脆的回答说:“我们县穷,怎么能效法别的县花大把的银子去孝敬王某人?再说,这些钱都是取之于民的,依法不该乱花。”程颢的刚正不阿震慑了王中正,在程颢任职期间,他再也没来过。

程颢给朋友写信说:“对于百姓,我主张用仁德教化。”有一个人因偷窃被捕,程颢说:“你能痛改前非的话,我愿对你从轻处置。”此人后来再次犯事,县吏来逮捕他时,他自愧无颜再见程县令,于是自刎。

当程颢离开扶沟县到别处任职时,百姓们都哭着追到县境去挽留他。

程颢曾担任过几任地方官,他为官的原则就是用德行感化百姓。在他代行上元县令时,陂塘大堤决口,必须马上堵塞,否则就会影响稻田的灌溉,但这需要很多人力。如果等待上级审批就来不及了,程颢决定立刻组织民众阻塞决口,随后再向上级禀报。

他的助手劝他说:“您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要被上级怪罪的吗?”程颢回答说:“我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这样,干等上级派人来堵决口,庄稼早就枯萎了,来年农民吃什么?再说,我为民请命,就算为此获罪,也在所不辞。”

于是,在他的领导监督下,决口不久就被堵住了。这一年收成极好,农民们都说:“多亏我们遇见了程县令这样一个德行宽厚仁爱、体恤百姓疾苦的好官啊!”

中国古代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教育出来的为官之人怀有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一方面,积极关心百姓的疾苦和利益,仁政爱民;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以德服人”,用自身道德力量去感化百姓,这也是历来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卢生邯郸(1)逆旅(2)遇道者吕翁,……时(3)主人蒸黄粱(4),生(5)梦人枕中,……生举进士,累官(6)至节度使(7),为相(8)十年……。及(9)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10)其梦寐(11)耶?”后人由此引申出“黄粱一梦”。(唐•沈既济《枕中记》)
  • 秦之围邯郸,赵使(1)平原君(2)求救,合从(3)于楚(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胜,则善矣。文 不能取胜,则歃血(7)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8),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论语•公冶长第五》)
  • 顾荣(1)在洛阳,尝(2)应(3)人请(4),觉行炙(5)人有欲炙之色(6),因辍(7)己施(8)焉;同坐嗤(9)之。荣曰:“岂有终日执(10) 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11),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12);问其所以(13),乃受炙人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楚人有涉江(1)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5)乎?以此故法(6)为(7)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1)以共(2)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3)者造(4)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5)其医事,以制其食(6)。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周礼·天官塚宰下·医师》)
  • 谢灵运曰:“天下才(1)共一石(2),曹子建(3)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4)今共用一斗。”(《南史·谢灵运传》)
  •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辞辛劳的周游列国。这一年,他正准备到楚国去,却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被两国的军队包围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粮食耗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