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文学能解决生命意义危机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5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黄静荣香港报导)香港中文大学在5月22日至6月11日举办“高行健艺术节”,介绍和探讨首位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博士,他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及艺术家。他于1980年发表作品,成为中国实验戏剧和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作品在中国一度引起轰动,可惜同时受中共的批判及被禁演。1980年天安门事件后,其中剧作《逃亡》发表,这部作品在中国遭全面查禁,其后他以难民身份在法国寻求政治避护。

5月23日,约百多名大学生与高行健进行真情对话,分享他在文学及艺术创作路上的经验与心得。

视创作如踢足球

高行健博士十二岁上中学,他表示,自己的创作与个人成长有关,就比如踢足球。“自小喜欢音乐、阅读、戏剧和运动等,很爱读书;我做过一件社会工作,因为我年纪小,当不了什么班长、课代表,但很喜欢做图书馆员,这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熟了,可以多借书。”

由于喜欢画画,他回忆说:“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公认的画家,一到下午,要不踢足球时,要不就跑到他那去看他怎么画油画,自己就偷偷地学油画,用零用钱买颜料,开始画油画,但我不让老师知道,我素描还没过关怎么能画油画呢?”

但他风趣地说,自己很喜欢踢足球,“很快发现,足球踢不出名堂来,因为个子小,班里跑得快的大有人在…”

早在5岁就上台表演,他说:“很喜欢演戏跟妈妈有关系,妈妈当过演员,所以我5岁就跟妈妈上台表演。”他认为,这些对日后的成长、智力发展、身心的健全都有帮助。

鼓励热爱生命积极思考

他建议年轻人,不妨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对日后的发展会有帮助;不要太早的确定自己是做科学还是从事文学等,并鼓励年轻人应热爱生命,对生命抱积极思考的态度。

席上有学生问到,现在中国四川发生地震,不知人为什么而来,觉得人生很迷茫,并问他有什么信仰时,高博士说:“如果年轻人找寻信仰时,说明年轻人的思想开始成熟了。我生长在49年以前,共产党成立以前,佛教还盛行,父亲喜欢古典文化,家里有很多古书,对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接触也是很多,经常到庙里烧香,到庙里吃个斋饭等,因此我对释教也有一种亲切感。但到49年以后,上了大学以后,共产主义的教育,就不同了。”

他续说:“我有一个危机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意义安在?这是一个问号,文学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看了很多的书,他认为,各式各样的人有各式的苦难。”

当被问到中国当今文学,及到国外后有没有不适应时,他说:“跟中国的关系隔断了,不想去了解,生活在巴黎已20 多年了,活动都在国外。对西方生活也很有兴趣,对中国当今文化完全不知道。他认为,要不断告别过去,对新的地方很新鲜,有新的灵感,新的创作。敢于用法语来写作,没有心理障碍。”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读书会:高行健《灵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29日台艺大开讲
文学行脚起跑  高行健:台湾是我的故乡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灵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