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鹿港柴丝草工艺没落 黄锦昭盼传承

人气: 9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吴哲豪彰化县24日电)用薄如纸片的柴丝草编织成桧木帽,曾是彰化鹿港盛极一时的柴丝草工艺产业,如今没落;全台硕果仅存师傅黄锦昭,希望大家不要遗忘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从木材上刨取厚度有如蝉翼般、几乎透明的长条形薄片,裁制成丝,再利用纺车撚成“柴丝草”,编织成帽子、提袋、垫子等工艺品,这就是所谓的“柴丝草”手工艺。

鹿港从日治时期引进此技术,同时利用高品质的台湾桧木作为材料,将桧木刨成丝,编织桧木帽,外销到日本及美国,当时柴丝草刨作师傅有数十人,加上负责编织等周边行业,从事相关产业的人数有数千人。

“不管是要做桧木帽或提袋等工艺品,最困难的就是刨丝”,当过柴丝草工艺师傅的黄锦昭说,当时桧木帽工厂分工细腻,刨丝和编织都有专人负责,但最难的是刨制,因为要会挑选木材,又要懂得刨丝。

至于最适合刨丝制作成桧木帽的木材,则是台湾桧木,黄锦昭解释,台湾桧木有一股浓郁的香味,木纤维的韧度强,“而且台湾桧木刨丝制成的桧木帽,和一般的草帽比起来特别通风”,最适合制成柴丝草帽。

69岁的黄锦昭是鹿港硕果仅存的柴丝草师傅,曾在竹艺工厂上过班,后来因为撤厂而失业。民国62年时,黄锦昭的大哥带他到邻居的柴丝草工厂帮忙,由于黄锦昭有木工基础,才一星期,就达到专业师傅的水准。

“刨丝是一项需要体力的工作,刚开始时我抓不到诀窍,1块木头才刨一会儿就满头大汗”,看到别人轻松刨丝,黄锦昭私下请教别的师傅,才发现问题出在铇刀上。

黄锦昭说,原来他的铇刀是新的,里头的铇刀舌安装时没有调整过,使得铇刀在刨丝时不是最佳状态,后来师傅教他调整铇刀舌的刀槽以及安装铇刀舌,刨丝的速度才跟得上大家。

黄锦昭后来以个人家庭工作室的型态生产柴丝草,1年约生产1吋宽的170多万条柴丝草,供应给台中县清水地区的帽厂,后来帽厂又订购0.2吋双股纺撚规格柴丝草,太太施秀琼必须帮忙,以纺车台纺撚柴丝草。

到了87年,由于木材成本提高,加上帽厂也希望提高编帽工资,但日本进口商认为无利可图,不愿意下订单,黄锦昭自觉年纪大,又有高血压,决定退休。

黄锦昭说,“我开始当柴丝草工艺师傅时,可说是这一行的最高峰,后来就渐渐走下坡”,黄锦昭的小孩原本有意继承,不过黄锦昭认为这一行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不愿孩子和他一样,只当个柴丝草师傅。

黄锦昭虽然退休,不过他还是把刨丝用的铇刀、工作台以及纺撚用的车台保留下来;文史工作者黄志农认为,这是鹿港独具特色的工艺产业,请黄锦昭夫妇复出,将刨制柴丝草以及纺草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热心奔走下,柴丝草工艺开始受到注意,除了鹿港菜园里开设柴丝草编制培训课程外,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也前来观摩黄锦昭刨丝的过程,黄锦昭夫妇也接受邀请,到各地介绍柴丝草工艺。

黄锦昭说,自己是退休的工艺师傅,至今还留着刨制柴丝草的铇刀、工作台以及车台,到各处参加展览介绍柴丝草工艺,就是希望为这项曾经在鹿港盛极一时的工艺产业留下纪录,不被人遗忘,更希望有人传承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