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宜三 :“乌里乌里、哈罗哈八”的芭蕾舞剧《牡丹亭》

武宜三

标签:

【大纪元2月21日讯】一、芭蕾舞剧《牡丹亭》成心让人看不懂

善作剧楼主人沙叶新先生在1994年香港当代华文戏剧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乌里乌呀、哈罗哈八、加加加、嘎嘎嘎、发发发、咋咋咋、呼啦呼拉、滴滴答答、噫噫噫噫噫噫噫噫、罗罗罗罗罗罗罗罗、莫莫莫莫莫莫莫莫、斯斯斯斯斯斯斯斯、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朱羔朱羔、数数数数、咳咳咳咳、嘻嘻嘻嘻……”发言之后,他问主席台上的一位专家,“是否听懂我的话”。这位专家惊奇极了,说“听不懂”。在场的所有会议代表都面面相觑,惊诧莫名。

沙叶新解释说:“我刚才说的是一种极为独特、极为个性化的抽像语言,它们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我的一种特定的感觉、特定的情绪、特定的印象。诸位不必考虑我的这种语言懂与不懂,因为只有小学生才提出这样的问题。(沙叶新:《抽象发言》)

沙叶新所以要用这种“抽象语言”来发言,还建议将这种不需要弄懂的抽像语言作为大会的法定语言;是因为这次会议不论在会上和还是在会下都有一个问题经常引起与会者的争论,即:戏剧要不要让观众看得懂。

一种意见认为:戏剧是演员当众表演的故事,当然要使观众看得懂;这一种意见据说比较传统、比较陈旧,说起来也小心翼翼,不那么理直气壮。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懂与不懂是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你欣赏一朵花,只要觉得它美,就无须要弄懂它是什么意思;你欣赏一首乐曲,只要觉得它动人,也无须要弄懂它的含义;你欣赏一幅抽像画,只要感觉到了它的内在精神,也不必去搞懂它的实际内容;欣赏戏剧,尤其是现代剧更是如此。这一种意见据说是比较先进、比较精深,所以论述起来也踔厉风发、义正辞严。

于是“憋不住了”的沙叶新,就作了如上的发言;之后有人对他说:“我这次来香港,最大的收获是本以为有些新潮的戏只有我或者我们大陆的一些保守的人看不懂,这次才明白原来香港和外国好多戏剧专家也看不懂。以后啊,再也不必像《皇帝的新衣》那样不懂装懂了!”(沙叶新:《抽象发言》)

在沙叶新这个讲话的十几年之后,我也尝到了沙叶新们所深恶痛绝的新潮戏的苦头,这个戏就是成心不让人看懂的芭蕾舞剧《牡丹亭》。

二、不中不西、不汉不和的芭蕾舞剧《牡丹亭》

今年香港艺术节邀请了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来表演芭蕾舞剧《牡丹亭》,而且连演四场。冲着“中国国际芭蕾舞团”金字招牌和《牡丹亭》的盛名,我也大破悭囊,花了380大元买了二等票(一等票已经卖完),于二月九日晚上沐浴更衣、隆重其事地前往捧场。

结果,一小时五十分钟的演出却让我大失所望,大呼上当。于是我想起沙叶新“乌里乌呀、哈罗哈八”的发言,想起他引用的一篇文章《巴黎当代艺术国际博览会一瞥》里的话:垃圾组合、光怪陆离、杂乱无章、丑陋无比、反直觉。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我想首先应该有“中国”特色;然而却没有。在国家、政党、军队、权力、政治、舆论、意识形态,各方面无不死守“中国”特色的中国,偏偏在娱乐(不是文艺)领域大搞去中国化。

如果不看剧名,如果不看《说明书》,如果没有硬生生插进去的两三句昆剧《牡丹亭》唱腔或道白,我就可能看不出这是在演《牡丹亭》。谁是杜丽娘?哪个是春香?他是柳梦梅吗?哪里是“湖山石边”怎么不见“牡丹亭畔”?巨型的脑组织模型表示做梦?梦中“厮缠”为什么要在倾斜的吊板上?

一条干树枝和几捆干树枝代表什么?宽袍大袖的歌舞伎一会儿唱着“没乱里春情难遣”,一会儿被吊在半空。十几个打打闹闹男女,是什么身份、互相间是什么关系?不说话的脚尖舞加上会唱歌的能剧,再加上万圣节的僵尸乱串,芭蕾舞剧《牡丹亭》成了不中不西的大杂烩。

我还仿佛在观赏日本国的芭蕾舞团演出,“和”味十足。柳梦梅成了日本武士,杜丽娘像日本歌舞伎。我不是服饰专家,对明代服装也没有研究;只是《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汤显祖的作品,昆剧《牡丹亭》演了四百年左右,经过了长时间研究、验证,即使它的服装不完全代表明代服装,起码也已经被观众甚至专家所认可、所接受。为什么到了芭蕾舞,柳梦梅、杜丽娘就要穿上宽袍大袖的“异服”呢?原来,芭蕾舞《牡丹亭》的服装设计者是日本国的和田惠美女士,难怪!于是《牡丹亭》成了不汉不和的“乌里乌呀、哈罗哈八”。

许多剧种都演过《牡丹亭》,但相信以昆剧的影响最大。可是,整部芭蕾舞剧《牡丹亭》除那两句由歌舞伎唱出的昆曲,竟然再没有一段昆曲的旋律。整个演出期间,我听到的不是故作神秘的、声音小到听不见的“梦呓”,就是震耳欲聋、群魔乱舞的锣鼓喧天。由高薪水的演奏家、高价格的音响器材,造出了低级的噪音,让深受环境污染、有毒食品弄得头痛无比的前“现代”中国人,再多受一个听觉的恶性刺激。

芭蕾舞剧《牡丹亭》的作曲者郭景文却告诉观众:他的芭蕾舞剧《牡丹亭》音乐,是在“赏试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和反思僵化民族风格。”原来是这样,多么的“乌里乌呀、哈罗哈八”呀。这真是“叫我搞不懂了,不但舞台上有些戏看不懂,专家嘴里的有些话也听不懂了。”

三、芭蕾舞《牡丹亭》与《皇帝的新衣》

沙叶新曾经批评一位香港著名戏剧家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全剧有十几个不明身份、不明职业,也不明相互之间关系的男女;只见他们在舞台上或坐或立或来回走动,神情呆滞,动作僵硬,只有字幕上一些意义割裂的单词和画外奇特刺耳的音乐给予观众某种含糊的提示。整个戏看不出有什么情节,弄不懂有什么含义,全局也没有一句台词,有的只是一些玄妙的音响。”芭蕾舞剧《牡丹亭》也正是如此。

这样“乌里乌呀、哈罗哈八”的大杂烩,居然也博得一些人大拍巴掌。鄙人虽然不才,也算受过高等教育,感觉器官也还正常,还具有分辨香和臭的能力。我实在不相信那些大拍巴掌的绅士淑女们真的是看懂了什么东西。他们充其量是《皇帝的新衣》里的皇帝、太监和看客。当然,我也不能把所有大拍巴掌的都看成“吃了亏还装占便宜”的不懂装懂者,其中或许有对演员个人的技巧和用功的赞赏。

“当谁也看不懂谁的作品时,所有作品都消解为零,消解成什么也不是的‘沙粒’,于是极度色彩缤纷的当代艺术反而消解成一片色彩的沙漠。”后现代主义的芭蕾舞《牡丹亭》像“先锋小说”一样,朦胧如天书。它的舞台语言也一样是不要逻辑,不要词汇,不要情节,不管观众懂不懂。

这种黔驴技穷的东西或者叫“艺术”,大概还能在我们这个愚昧、文化专制、仇恨普世价值、唯独对西方垃圾甘之如饴的国度横行许多年,但它的前途也只能是“乌里乌呀、哈罗哈八、加加加、嘎嘎嘎、发发发、咋咋咋、呼啦呼拉、滴滴答答、噫噫噫噫噫噫噫噫、罗罗罗罗罗罗罗罗、莫莫莫莫莫莫莫莫、斯斯斯斯斯斯斯斯、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洪罗、朱羔朱羔、数数数数、咳咳咳咳、嘻嘻嘻嘻……”的份儿了。

只可惜了那几个身怀绝技的芭蕾舞表演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家。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写于37届香港艺术节期间)

──转自《纵览中国》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武宜三:工农兵的地狱,土匪及其后代的天堂
陌生狗送食递水 老妇撑196小时获救
武宜三:中共权贵分赃集团该当何罪?
武宜三:读俞梅荪《缅怀右派分子家父、反右维权任重道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