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读书会 余华:以病人角度写《兄弟》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3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秦川麻州剑桥市报导)中国最知名的当代作家之一、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12日应邀参加在哈佛大学举办的读书会,朗读自己的著作《兄弟》。该书的英文译者之一,哈佛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周成荫朗读了对应的英文部分并主持讨论会。波士顿大学教授暨著名作家哈金、华裔女作家任璧莲及《兄弟》一书的共同翻译卡罗斯.罗佳斯(Carlos Rojas)等参加圆桌讨论会。余华与现场200多名听众分享了创作体会,坦言是以一个病人而非医生的角度创作《兄弟》。

余华的《兄弟》是以一个江南小镇为背景的故事,大胆的写作与黑色幽默使该小说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强烈反响与猛烈抨击。余华表示,每当别人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时,他会豪不犹豫地说《兄弟》。他幽的说:“当时还以为会受到一片赞扬,没想到却被骂的很惨”。“每本书都像自己的一个孩子,因为《兄弟》这个孩子最受欺负,所以最喜欢它。”

对于任璧莲提出《兄弟》所描述的近乎病态与疯狂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余华坦率地表示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有一种病态的欲望与冲动。由于受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许多作家觉得在批判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医生。而余华认为,在今天的社会没有医生,每个人都是病人。如果以一个医生的角度来批判现实,一定会把这个世界化妆得失去真实。“我以病人的角度来写,没想到引起了并发症。”

余华对《纽约时报》不久前一篇对《兄弟》的介绍文章非常不满,认为该文章失之偏颇,并没有对《兄弟》本身做什么到位的分析,而侧重于小说的可翻译性。他个人认为,读者并不一定要知道谁是林黛玉才能看明白这部小说,认为有些人吹毛求疵,抓住小问题便无限夸大,并表示自己读翻译的小说也不需要明白所有的细节。

余华的另外一部小说《活着》也引起非常大的轰动,经改编排成电影遭禁,而这部小说却一直没有被禁。回忆当时和张艺谋的合作,余华幽默的表示,张艺谋总是和他讲“你这个小说这样改,审查就可以通过了”,但最后电影还是没有通过审查。后来创作小说的时候,他干脆不去想审查的问题,心想“大不了到台湾去出版”。

在《兄弟》出版之时,余华也很担心编辑会对之进行改动,写了不许改动的合同后仍不放心,另加一条更强硬条款表示如果发现书中有删节一个字,立即停止印刷并交给其它出版商出版。他拿到书后,先查看敏感文字是否被改动,见没有改动才放心。

有人问他为什么《活着》的电影被禁,而小说却没有被禁。他说图书出版由总编审查,编辑本身面临相当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如果书能够畅销,愿意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而电影的审查官员没有经济压力,所以“该枪毙就枪毙”。


粉丝们排队等候余华签名。(摄影:秦川∕大纪元)

有听众表示余华创作的风格似乎一直在变,余华表示,一个作家从开始创作之初到获得成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作家依赖自己成名以后的风格,不太变动。对于自己,当发现令他激动的题材后,他会努力去寻找最能表现那个题材的风格,因此讲故事及叙事的风格一直在变。

一位听众提出,余华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死亡与痛苦的描述,希望他能略作解释。余华说自己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生活在医院里。自家斜对面就是太平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被失去亲人的哭声吵醒几次。和死亡最接近的时候,是一个大夏天跑到太平间里的一张干净的水泥床上睡觉。多年后读到雪莱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正是自己当时的感觉,自此感叹文学的力量。

余华婉拒一位听众要求推荐书目的要求,表示读者与一部作品相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一个人很有启示的书对另外一个人来讲可能没有什么用处。

曾经两次夺得美国福克纳文学奖的哈金对余华的喜爱溢于言表。他表示自己非常钦佩余华的才华,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当代作家之一。认为余华的作品自成体系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

对于有听众批评余华的文字不够优美,哈金表示文笔对文学固然重要,然而很多成熟的作家选择力量而非单纯文笔优美,期望更好的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乃至整个故事结构。他强调文笔的优美只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方面,一个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态度至关重要。◇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文读书会“活着”
余华小说《兄弟》在法国获奖
哈佛座谈讨论余华作品
余华读书会地址更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