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行善”的精神是正统文化的精华

孟宪腾(台湾南投县国小教师)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道德教育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易经蒙卦彖辞说:“蒙以养正,圣功也。”童蒙教育首重养正,养正方可成为有用的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达,教育渐渐受到市场观念的影响,追求卓越取代了培养儿童成为道德全人的理想,再加上社会上一片强调后现代去中心、差异、多元、自主、增能等观念,传统道德教育渐渐受到漠视。

这种转变明显呈现在国小的课程改革上。以往国民小学“生活与伦理”及“道德与健康”课程,主要教授“修身”、“致事”、“待人”、“接物”等传统道德文化。然而民国87年起实施的,道德课程即消失在正式课程之中了,这种忽视道德教育,过分重视个人能力的课程,令人相当忧心。

在当今台湾实施九年一贯课程的时刻,更显正统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天人合一,敬天敬神是中国正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庸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造化的真理就是“性”,依循造化真理“性”而行的生命就是道,领略天命成为道就是教育的本质。那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代表什么呢?周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天具有德行,易经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道德”自然也成为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重要途径。

历代读书人在文化经典中守德修道,更在正统艺术中涵养自己。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果要修道,就必须以德为基础,做一个好人,在艺术中涵养陶冶。因此正统文化中文学或艺术都以“道德”为核心思想,以涵养教化人民。

古典文学就充分更体现出这种精神,岳飞教“忠”,花木兰教“孝”,三国演“义”,三国的故事教化人民什么是“义”,什么不是“义”。孔明没有妒忌心,尽忠辅佐刘禅,那就是“义”;周瑜妒忌孔明才华,那就不是“义”。这些忠孝节义故事题材更以各种形式展现,庙宇建筑的壁画和雕塑与戏曲中,都在教化人注重修德与取义的精神。

在艺术创作上,正统文化相当重视“道德”、“艺术”与创作者“心性”的关系。易云“道形其上,艺形其下”艺术主要体现上天的道德,更体现创作者的创作技巧与心性修养。唯有真正体悟天命实践道德,才能真正触动观赏者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因此是说正统的文化艺术即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神韵艺术团更是展现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经典,他展现了正统“敬天知命”、“重德行善”神传文化之精华。诚如神韵艺术团编舞者陈永佳所言“回归正统,是思想上真正的回归,正统艺术能净化人心呈现美。”艺术团神韵的舞蹈风格理智、宁静、有分寸,舞蹈演员更透出内心的自在与宁静。

神韵艺术团领舞任凤舞表示,“艺术文化和人的道德紧密相联。如果编舞、作曲、舞蹈演员的道德不行,即使再好的技巧都会使他们的作品内涵大打折扣或不完美。”本着道德再加上技巧达到艺术的完美呈现,任凤舞表示:“演员通过身韵中拧、倾、圆、曲等动作来表现人的神情、心意,还有身法的结合,都能使优美的舞蹈动作带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神韵艺术团无论是演出者心性,其节目所传达的道德意涵与表演艺术形式都是道德教育的经典。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即表示神韵艺术团“透过青年男女的演出来呈现精神内涵,这是很好的提升道德的方法。”

观赏其演出将为儿童道德教育种下一粒善的种子,将使儿童知理养正,将来成为有用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