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里革论君之过

沉思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国语》是中国上古时代,一部“记言”的史书。我们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记言、记事的分工,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史书中的“言”,其实不能脱离“事”而独立,言、事合一,方为“史实”。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国的史官,然后有人把这些加以汇集、整编而成。

《国语》不但是一部记言的史书,而且是一部国别史,以国别为纲,分别纪录周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其中也兼及宋、卫、秦等国,但仍以八国之史实为主。每一国之事自成一个系统,与其他各国之事相对独立。因重在记言,所以叫做《国语》。它的大部分内容,收录了西周、东周到春秋这三个历史时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仅就全书前后起止而言,记载的史实,上起西周穆王二年(公元前990),下至东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止,前后共历时五百三十八年。

《国语》内容涉及面极广,涵盖面更宽,而神传文化的内蕴,已在此书中初露端倪: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有德者有国,失德者失国,这种道德观念在此书中反复的被强调。“重德遵礼”、“天人合一”与“敬天恤民”,这是《国语》一书中最具教化价值的部分。那是个君主世袭的时代,王权凌驾一切,可有些睿智负责的官员,却敢仗义直言不顾生死,直陈君王的过错,实在难能可贵,请看下面一则史实:

晋国人杀了晋厉公,鲁国边境官员得到消息后,便把情况报告给鲁成公。此时成公正在上朝,便就此事问及满朝文武:“臣子杀了君王,这是谁的过错?”

大夫们没有一个人回答。太史里革出班奏道:“是君王的过错!一国之王,握在手中的权威大如天!如果失掉了这一权威而落到被人杀害的地步,那么可以肯定,他的过错也大如天哪!

况且,作为君王,本应尽心竭力的治理好人民,导正人民的邪行恶念的。如果他自己反倒放纵自己,倒行逆施,没法负起治理人民的责任,当然人们就有样学样,好逸恶劳,不知不觉间,君民一起堕落而都不自知、都无从觉醒,那么,整个国家邪气高涨、恶念充斥,越积越多,没人察觉。

如此一来,导致一国之君用不正的办法君临民众:任用贤臣不能专一,使优秀的官吏无法发挥所长;所运用的法则不够完善,不能获得子民的认同而无法贯彻;百姓贫困绝望时也不知体恤;‘上梁不正下梁歪’时,民众已无良知来判断好坏,这样还要君王做什么呢?继之而来的就是天下大乱!

夏桀逃到南巢,商纣死于京师,厉王被流放到彘地,幽王被杀死於戏山,都是以邪法治民的缘故啊!所谓君,好比是大河巨湖,而民众好比是鱼。水往哪里流,鱼就往哪里游。正邪、善恶、美丑都是大权在握的君王自己选择、决定的,民众又能把他怎么样呢?”

一个人行事的后果、得到的结局,都是这个人自己的行为、抉择所决定的,彼此互为“因果”,君王如此,其他人其实也如此。

(取材自《国语.鲁语上》)(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国时东吴的君主孙权,十分信任吕壹,吕壹的职位并不高,只是个校事(掌管侦察刺探),但权柄很重,许多将军重臣,包括太子,都在他的监控之中。
    吕壹生性苛刻残酷,用心险恶,手段毒辣。太子孙登,曾经多次谏议孙权,除掉吕壹。但孙权拒不采纳,于是大臣们都不再说什么。
  • 把酒擎天,
    送君去、青云天阕。
    从此记、千秋侠骨,
    史书豪杰。
    易水寒歌荆轲壮,
    关山肃静杨佳烈。
    震神州、何剑客英侠,
    长空越。
  • 陈安世是京兆人,在权叔本家做雇工。他天性仁慈,从从来没杀过生,对人也老实诚恳。这年,他只有十三四岁。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纪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随同乡人作小贩生意,耒到洛阳。又曾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岁时,被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与汲桑等聚众起事。后投刘渊为大将,他能听从谏言,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并联合汉族军队,发展壮大了实力。319年自称赵王,建立了政权,史称后赵。
  • 赵奢没有因为许历地位低就轻视他,而是谦虚地采纳了许历的建议,所以才能以弱胜强,打败秦军。
  • 王豹善于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响,也擅长唱歌。董狐据实书写史事,不隐瞒作假。
  • 苏秦用锥刺大腿,提醒自己发愤苦读;李勣为姊姊煮粥,不小心烧到胡须。
  • 《三国演义》处处蕴含着古人的天机,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那些东西,认为是迷信。刘备的坐骑叫“的卢”,人人都认为他妨主,以为不详。可是真相却像是龙马,可以腾空。关键时刻救了刘备一命。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至吴国,说服吴王攻破楚国首都;越王句践表面向吴求降,暗中发愤图强,二十二年后一举消灭吴国。
  • 曹操足智多谋,颜回大智若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