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中研院发表重大成果 厘清臭氧层破坏原因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思宇台北8日电)中央研究院今天发表重要成果,以精密分子束技术测量过氧化氯分子在阳光波长下的分解速率,证实氟氯碳化合物为臭氧层破坏主因,一举平息国际学术重大争议,登上“科学”期刊。

中研院上午召开学术成果记者会,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与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合聘副研究员林志民率领的研究团队,发表有关臭氧层破坏的突破性论文,前中研院长李远哲与现任院长翁启惠出席记者会。

林志民表示,人类使用冷媒等物质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进入大气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会快速地摧毁臭氧,而形成氧气及氧化氯;在臭氧层中,两个氧化氯易结合形成过氧化氯。

林志民表示,过氧化氯分子会吸收阳光而分解,并再次产生氯原子;如此,只要有足够阳光,少量的氯原子就能破坏千百倍以上的臭氧分子。在这过程中,过氧化氯分子的吸收截面积是关键,愈大的吸收截面积,代表光愈容易被吸收,氯原子产生的速率也愈快,结果会破坏愈多的臭氧。

林志民表示,2007年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波普博士(Dr. F. D. Pope)等人所发表的过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积,比先前学界接受的值小了近10倍,引起学术界的震撼。

林志民表示,实验室利用质谱侦测器量测分子束中过氧化氯分子的数量。论文数据显示,过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积不仅远大于2007年波普等人的结果,而且比学界在2006年的评估认定值大。如果将数据带入现有的大气化学模型中,就可妥善解释臭氧洞的形成及大气中各相关物质如氧化氯与过氧化氯实测的浓度。

中研院表示,论文再次证实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为臭氧层破坏的主因,而且过氧化氯分子破坏臭氧的效率较以往认知的更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