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代医家张从正重胃气的养生观点

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活于南宋时期的北方,所以称其为金代人,公元1156~1228年(金贞元四年~正大五年),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较久,故有称其为宛丘先生。春秋战国时,睢州属于戴国,因此张从正自号曰戴人。

张从正治学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为宗,兼采百家之长,并私淑名医刘河间。在临床上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对中医学中“祛邪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一书,但非一人手笔,其中某些内容由时人麻知几、常仲明两人润色、撰辑而成。

张从正虽为攻下派(用汗、吐、下三个方法),但也十分重视和强调脾胃消化的功能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治病用药、养生保健每以苏醒胃气为前提,因为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充”,以胃气为前提的食补养生,正是张从正补虚、延年益寿的特点所在。

张从正主张“益寿当论食补”。他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五味、五谷、五菜、五果、五肉,五味贵和,不可偏胜。”也就是说,谷肉果菜须相应均衡的摄取进入身体内,方可起到补益精气的作用,否则即使食养也会由于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偏胜而给人体带来不良后果。

为什么在益寿延年时应多用谷肉果菜来补损复衰,而尽可能少用药物呢?张从正认为,各种药物,包括补药在内无不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之后,虽是微毒也能蓄聚而成为“药邪”,从而损伤人体正气。所以他说:“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说明任何药物都有利弊两重性,即使是大补元气、人人欲得而食之的人参,如久服、误服,或补之失当,也未必没有阴阳偏胜的问题而产生“毒”,足可以损害健康。因此,张从正养生十分推崇自然冲和的谷肉果菜。

张从正不仅主张食补益寿,也善用食疗治疗某些老年病。食疗治病既无药性偏胜的害处,又有保护胃气的优点,对正虚病重的老年人尤为适宜。张从正在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中记载了为数不少的相关病案。例如:有一年龄60余岁的老人,暑月病泄泻,日行大便五、六十次,饮水不止。张从正看后,劝其少饮,并用绿豆和鸡蛋十余枚同煮,蛋熟取出,绿豆软后再下陈米煮成稀粥,搅拌冷却,和鸡蛋一起食用。一、二顿后,病就好了大半。其中所用的米、绿豆和鸡蛋都是极为平常的食品,虽然张从正认为米、鸡蛋“能断痢”,但关键还是在于米和鸡蛋都能补养胃气,健脾安中,脾胃健则泄泻止,同时又结合时令,选用绿豆清暑利湿以止泻,如此健脾利湿,双管齐下,标本兼顾,收到很好的止泻作用,也是情理中的事。

对于老年人患病后期,张从正仍然主张“食养尽之”,用食养的方法以恢复正气,搜剔剩余邪气为目的。多食浆粥,忌进肥甘,以免碍胃伤中。他对忌口的要求很严,诸如:葵羹、藿菜、羊、猪、鸡、犬、鱼、兔等俱属禁例。但他同时又反对忌口太死,认为忌口太死,则胃口闭绝,形体就会消瘦,经脉就会空虚,十分不利于病体的康复,充分体现了食养以胃气为本的思想。◇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