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代醫家張從正重胃氣的養生觀點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約生活於南宋時期的北方,所以稱其為金代人,西元1156~1228年(金貞元四年~正大五年),睢州考城(即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較久,故有稱其為宛丘先生。春秋戰國時,睢州屬於戴國,因此張從正自號曰戴人。

張從正治學以《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為宗,兼採百家之長,並私淑名醫劉河間。在臨床上他對汗、吐、下三法的運用,具有獨到見解,並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從而對中醫學中「祛邪學說」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從正著有《儒門事親》一書,但非一人手筆,其中某些內容由時人麻知幾、常仲明兩人潤色、撰輯而成。

張從正雖為攻下派(用汗、吐、下三個方法),但也十分重視和強調脾胃消化的功能對人體健康的作用。治病用藥、養生保健每以甦醒胃氣為前提,因為中醫學認為「胃為水穀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氣為本,本固則精化,精化則髓充」,以胃氣為前提的食補養生,正是張從正補虛、延年益壽的特點所在。

張從正主張「益壽當論食補」。他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五味、五穀、五菜、五果、五肉,五味貴和,不可偏勝。」也就是說,穀肉果菜須相應均衡的攝取進入身體內,方可起到補益精氣的作用,否則即使食養也會由於五味(酸、苦、甘、辛、鹹)的偏勝而給人體帶來不良後果。

為什麼在益壽延年時應多用穀肉果菜來補損復衰,而盡可能少用藥物呢?張從正認為,各種藥物,包括補藥在內無不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之後,雖是微毒也能蓄聚而成為「藥邪」,從而損傷人體正氣。所以他說:「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人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氣增而久,天之由也。」說明任何藥物都有利弊兩重性,即使是大補元氣、人人欲得而食之的人參,如久服、誤服,或補之失當,也未必沒有陰陽偏勝的問題而產生「毒」,足可以損害健康。因此,張從正養生十分推崇自然沖和的穀肉果菜。

張從正不僅主張食補益壽,也善用食療治療某些老年病。食療治病既無藥性偏勝的害處,又有保護胃氣的優點,對正虛病重的老年人尤為適宜。張從正在他的著作《儒門事親》中記載了為數不少的相關病案。例如:有一年齡60餘歲的老人,暑月病泄瀉,日行大便五、六十次,飲水不止。張從正看後,勸其少飲,並用綠豆和雞蛋十餘枚同煮,蛋熟取出,綠豆軟後再下陳米煮成稀粥,攪拌冷卻,和雞蛋一起食用。一、二頓後,病就好了大半。其中所用的米、綠豆和雞蛋都是極為平常的食品,雖然張從正認為米、雞蛋「能斷痢」,但關鍵還是在於米和雞蛋都能補養胃氣,健脾安中,脾胃健則泄瀉止,同時又結合時令,選用綠豆清暑利溼以止瀉,如此健脾利溼,雙管齊下,標本兼顧,收到很好的止瀉作用,也是情理中的事。

對於老年人患病後期,張從正仍然主張「食養盡之」,用食養的方法以恢復正氣,搜剔剩餘邪氣為目的。多食漿粥,忌進肥甘,以免礙胃傷中。他對忌口的要求很嚴,諸如:葵羹、藿菜、羊、豬、雞、犬、魚、兔等俱屬禁例。但他同時又反對忌口太死,認為忌口太死,則胃口閉絕,形體就會消瘦,經脈就會空虛,十分不利於病體的康復,充分體現了食養以胃氣為本的思想。◇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