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还金得金

郑念行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山东掖县财主张老汉,原先是个穷人,他诚实忠厚,以浇菜园糊口。

有一天,他偶然在路上拾到一只皮囊,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金子。他心里想:这么贵重的金钱,一定是别人遗失之物,那人发现后,一定会着急万分。于是,他便在路边坐下来,专心一意的等候失主。过了好长一阵儿,有个人哭泣而来。张老汉一问,证实了他就是失主,当即取出皮囊,交还给他。

失主的金钱失而复得,喜出望外,感谢万分,想厚赠些金钱给张老汉,张老汉坚决不要。

恰巧这时,张老汉的妻子来给丈夫送饭,听了这事,说:“金子这东西,我常听人说起,只是没看到过它的模样。能让我看看它是啥样的吗?”失主于是解开皮囊给她看。她看后笑着道:“原来这就是金子呀!你赶快收好,可别再有闪失!”

失主拿着自己的皮囊和金子走了。她转过身来,对丈夫说:“我以前在野地里挖野菜,曾经看见一个土坑里,满满登登有千百块,都是像刚才那位客人囊中的东西。”

张老汉便跟着妻子,走到那坑边一看,果然不差,于是跟妻子一起,把它们拾起,装进麻袋,拿回家来,由此成为富翁。

笔者仔细揣摩:那坑里的金物,原本就是上天留给他们夫妻的。只不过先安排了一场考试:让张老汉捡金,看他夫妻二人,是否心甘情愿的做到拾金不昧。他们夫妻确实经受了考验,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他们心地的纯朴诚厚,上天便把那一坑金子“交”到了他们的手中。若非如此,试想:那样的一坑金子,为什么静静的躺在那里,长期以来,别人怎么就不会发现呢?

笔者由此还想到:神给了每个人许多好机会,只因有些人心地不纯正,因而失之交臂。但这又能怨谁呢?举个例子:笔者见到有人正在给几个人讲“三退”,这几个人都各有私心杂念,不愿三退。这时有个女中学生,从旁边走过,她只听了几句,就相信了,立即请求帮她退出以前加入的少先队。她的生命,便从此得救了。她捡回了宝贵的生命,不比捡一坑黄金更为可贵吗?可她是不经意的一次邂逅。她为什么能够捡回比黄金更可贵的生命?这与她的心性有关啊。

人们啊,请听取劝你三退的忠告,捡回本来属于你们的宝贵生命吧!

(事据清代王缄《秋灯丛话》)

--转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南丰人刘衡,任四川巡抚时,在大堂之侧,悬挂大锣一面,号为“达情锣”。百姓有冤情,不管什么时候都可击锣鸣冤。
  • 《明史稿》实际上出自清代人万斯同之手,这件事一般的读书人都知道。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他以布衣参加到史馆修《明史稿》,“主编纂事”,整天与朝贵打交道,但从不自卑。
  •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孟津)人。他曾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年)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三次担任宰相,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清代,左宗棠率领大军,到新疆作战时,把军用后勤运输,当作头等大事。称脚伕为老大,是大哥;称老百姓为老二,是二哥;自称老三,把军队摆在第三位。依这种顺序和原制,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 姓方的富翁,被张小贩的精神感动了,他也没有食言。于是就捐钱建成了一座石桥。
  • 王玉涧长于诗文,很有才华。他还十分宽厚,乐意在别人困难时,去帮助他们,并且自己从不向旁人说起。
  • 清朝大学士福康安,在四川担任总督时,擅作威福。他的下人也仗势欺人,常常为害民间。
  • 明朝时,有位李生,家庭很贫困。一天,街上一位算命先生告诉他说,从其面相上看白露节前将命终,李生听了十分忧郁。
  • 宋代华阴县有位读书人姓吕,后来中了进士。他先前定过婚,未婚妻后来因病而失明。他中了进士归来后,女家因女儿失明,便主动要求退掉亲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