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牛群踩死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2)

威廉.伯恩斯坦

标签:

人类是十足的社会动物,我们乐于和别人有所联系,也特别喜爱彼此分享共同利益。一般而言,在许多层次上这都是好事—经济、心理、教育及政治层面都是如此。但是谈到投资,可就危险万分。

这是因为我们的兴趣、信仰及行为都受限于时尚趋势。不然我们要怎么解释一九五○年代时每个人都是短发,而到了一九七○年代,又是长发飘飘?

为什么一九六○初期到处都是防空洞,其后的几十年间没有人再提起这件事,然而原子武器的威力却是与日俱增呢?为什么政治总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来回摆荡,正如不同世代的投资者总会在股市与债市之间左右迟疑呢?

这是因为股票与债券不像是呼拉圈或赫本头—无法快速生产以赶上需求—因此,它们随着时尚变动的就是价格。想想看,当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像是迪士尼、微软、可口可乐这类的成长型股票时,会发生什么事?

一九七○年代与一九九○年代就是这样。这些公司的股价都已经冲破大气层,未来报酬因而大减。这种价格一飞冲天的局面将会一直持续到某些勇敢的人跳出来,拿起计算机开始猛敲键盘,并且通知大家国王根本没穿衣服时,这种荒谬的状况才会告一段落。

基于这个理由,传统的投资观念经常错误百出。如果所有人都认定某些股票会是最好的投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已经拥有这些股票。接着,这代表着两件事:首先,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买了这些股票,股价将会居于高档,但未来报酬却相对降低。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已经没有其他人会再买进这些股票。如此一来,由于没有买进股票的后续部队,所以股价已不会再涨了。

没有人能高过平均值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四日,《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已足以说明投资者先入为主的态度,作者葛瑞‧依普(Greg Ip)检验了一九九八年夏天股市大跌以来,投资者在态度上的变化。他将投资者预期的变化状况表列如下。

未来十二个月个人投资组合15.20% 12.90%

未来十二个月大盘13.40% 10.50%
࿰ഇಡ࿌ ˘˝˝ˣѐ̱͡ ˘˝˝ˣѐ˝͡

从这张表中可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般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可以领先大盘表现百分之二。也许有些人真的可以完成这个目标,但是从数学上就知道绝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优于平均值。

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一般投资者的获利状况就是大盘平均报酬扣除开销与交易成本。就算是对人性向来浑然不觉的人也不会对于这样的矛盾感到惊讶—人们总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在某些自然状况下可称得上是种生存优势,但是在投资领域中可绝非如此。想想以下的状况:

.某项研究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一的创业者认为自己很有机会成功,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一的人真正达到愿望。

.另一项研究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美国青年驾驶人认为自己可名列安全驾驶的前三成。(在惯于自我怀疑的瑞典,毫不令人意外地,这个比例低了许多。)

影响过度自信程度的种种因素其实相当有趣。任务愈复杂,我们就会愈莫名其妙地过度自信。个人努力的“标准化程度”也是因素之一。“回馈效应”的时间愈久,或是在行动与结果之间的时间差愈大,我们便愈容易自我膨胀。

举例来说,气象学家、桥牌高手及急诊室医生通常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代表,因为他们在工作上所面临的时间差相当小,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通常瞬间立判。但是多数的投资者并非如此。

过度自信也许可称得上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错误类型之一,而且会以许多种不同形式出现。第一种错误类型就是自以为是的幻觉,以为自己透过几种简单的规则就能成功选股,或是订阅某些报股刊物就能掌握股市趋势。

大约每隔一个礼拜,就会有人传送电子邮件给我,不外乎是些选股标准,比如说产业龙头、本益比、股息收益、和/或盈利成长率等等,这些寄件人的目的就是想要证明自己可以打败大盘。

现在,如果我真的想要的话,我只要按几个键,就能根据几百个不同规则全面检索全美国七千多家公开交易的公司,就算是我想要自订规则也行。

现在市面上有几十种价廉物美的软体都有这样的功能,数十万个投资人的硬碟里都有这些小工具,每个人都不断努力地想要找出足以打败大盘的操作技术。你真的以为你比他们还迅速、聪明吗?

其中还有数万个专业投资人,他们使用的软体、硬体、技术支援与搜寻功能都远超乎我们想像。当你买卖股票时,和你交易的对手很可能就是他们。你想要每次都能打败这些人,那概率就和期待每次买乐透都能中头奖是一样的。

挑选共同基金的状况也是如此。我希望我的苦口婆心已足以让你接受,根据过去绩效选择共同基金的方式毫无价值可言。挑选共同基金是项极具诱惑力的举动,因为光是瞎蒙,都随时可找出一堆在过去数年里绩效优越的基金。

在应税账户中,这种作法更具破坏力,因为每当你赎回一次,资本利得就又被政府砍去一点点。

然而,还是有些人相信,只要掌握适当的挑选标准,比如说仔细地评估或完整地访谈基金管理人,就能够找到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我最近听到一位投资顾问这样自我吹嘘,他说自己每年访问数十位基金经理人,而且还去听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演讲,因此不管是在国内或国外投资,他都有能力打败大盘。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债券、房地产及期货投资结果实在太糟糕了,以致整个投资组合远远落后指数。

我们再花一点时间仔细看一下图3-4 。如果全国规模最大的几个退休基金,各自管理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规模,都没有能力正确选股,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

多数投资者也认为自己有能力准确评估市场时机,再不济,只要听从股市大师的建议,也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我曾有过这样的异想天开,某天早上,我要偷偷溜到那些大型经纪商的曼哈顿总部,然后在水塔里丢下几滴实话神水。

那么该日的全国媒体头条就会是,“股市老师承认,分析不值一顾”。我幻想着,当记者询问这些投资策略家、股市分析师时,他们会对着麦克风大吼,“我那里知道个鬼?我早就知道自己的预期不值一毛钱;你们自己也心知肚明。我们都还留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而且外面还有一堆傻瓜等着听这些废话!”

不管任何时候,光靠运气,还是会有一堆投资策略家和基金经理人就正好躺在钱堆上。一九八七年时,依莲‧冈莎雷利(Elaine Garzarelli)准确预测到崩盘时机。她在媒体前表现得口齿清晰、气度雍容,但是她实在不值得媒体这样报导。

媒体的关注就是死亡之吻,后话自不待言。她的预测准确度急转直下。雪上加霜的是,她的公司指派依莲负责一个众所瞩目的基金,但由于表现实在太差,几年之后就仓皇下市。

最近的股市金嘴则是艾比‧科恩(Abby Joseph Cohen),是个行事低调、谦恭自抑的人,而就身为一个投资策略师而言,她反而比较像是学者。(艾比的雇主就是高盛证券,这家公司从一九二九年的大崩盘中浴火重生以后,逐渐成为投资市场中最受敬重的品牌,而且偏好聘用具备高超数学底子的分析师。)

从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间,艾比都是市场的甜蜜点(sweet spot)[1],当时她推荐的投资组合是大型成长型股票及高科技类股。不幸的是,艾比没看到其他人都已经一目了然的泡沫,在过去两年内,艾比可说是灰头土脸,满脸豆花。

切记,即便是停止不动的钟,在一天之中也有两次机会准确无误。在华尔街中,这种停止不动的老钟多得是;其中有些人能准确地预测标的,根本就纯属意外。

有两种行为误差会出现在过度自信的状况中:第一种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分野”。我们总是记得我们成功的那几次经验,但却总是忘记失败的历史,我刚刚提过的那位分析师也是如此。第二种是,我们总是将成功归诸于自己的技术,而非运气。@

摘 自 《投资金律》 脸谱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危机就是机会,问题就是财富(2)
危机就是机会,问题就是财富(3)
金钱像一面镜子(3)
资讯就是货币的时代(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