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星巴克 北京故宫卖天价面条惹争议

人气 44
标签:

【大纪元8月10日讯】近日,“故宫的面条”成为网上讨论的焦点。事件起因是,故宫内开设的餐厅于8月8日正式开业。据悉,该餐厅内一碗面条定价为30元,故宫方面表示,这是综合了文化、成本等因素而制定。旋即,舆论热议如潮。

据《江西网报》报导,因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当年驱逐星巴克事件,不论是故宫管理者,还是汹涌的民意,都直指星巴克的商业性,有评论指出,在故宫里出现来自大洋彼岸的星巴克,“这种不协调实在有些突兀。”还有文章批评故宫“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实在是得不偿失。”

从2007年的咖啡,到 2009年的面条,也就两年的时间而已。对于这碗“故宫式”的面条,舆论也同样沸腾了。

有网友评论称,哥们卖的不是面条,是文化;有网友称,假装很传统未必保护得了传统;还有的人称,故宫不是获利的工具,不是私人的“后花园”,更不应过度商业化。不如多去学习学习盖茨、巴菲特去创新,靠资源、靠房地产,靠祖宗遗产发财太没技术含量。

而人民网的评论更加尖锐:故宫高价面条的道貌岸然,已经揭开了套著文化等各色马甲,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的公共消费。

评论聚合

北京故宫的“天价面”有多少“文化”?

这年头文化是个“香饽饽”,很多人言必称文化,特别是一些商家更是将文化当成了他们自抬身价、赚取利润的噱头。商品有价文化无价,似乎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一加上“文化”俩字,立刻就变得身价百倍,可以“漫天要价”了。在商言商,对商家而言,赚钱才是硬道理,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越显得有“文化”越好、越吸引眼球越好。但是,类似的炒作多了,老百姓也学聪明了,他们才不愿意当冤大头买这些个“假文化”的账呢。

30元的面条比星巴克的咖啡有文化?

时至今天,看着30元一碗的中国面条再想起当年被驱逐的星巴克的咖啡,不能不令人百感交集。舶来的星巴克咖啡起码还是全国连锁价,童叟无欺,没有借故宫文化遗产涨价的霸道;而故宫餐厅却公然挟“故宫”以令消费者,坐地起价,一碗不值钱的面条卖到了30元的高价。对于一碗面条而言,这大概算是天价了——请问,30元的面条比星巴克的咖啡有文化吗?

故宫卖高价面条 岂止一般地搞笑

两年前,以“文化对抗之嫌”名义,把星巴克从故宫撵走,如今故宫自己开餐厅卖高价面条又赋予所谓的“文化”理由,这岂止是一般地搞笑?故宫的确是文化之地,但故宫的“文化”也能附加到一碗面条当中卖钱?卖“文化面条”,看似故宫管理者有创意,其结果反倒令文化蒙羞,是对文化的另一种恶搞,而且这种恶搞也太没水平了。

“故宫式面条”正在裹胁公众的希冀和福祉

以平遥古城为例,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次性跃而至500多万元。丽江古城更是离谱,不仅在全国大肆广告宣传,甚至将其列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每年都接待海内外游客2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44亿元。“故宫式面条”背后的经济账与其如出一辙,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文化遗产成了赚钱的筹码和工具,除此之外的“价值”,在他们看来,都是小菜一碟,也正因为如此,“故宫式面条”得以出笼,投机和短视的心态可见一斑。

不要因为一碗面丢了紫禁城的脸

中国古文化属于全体中国人,因为历史是全体人民创造的。在我们与偏远地区的人们谈话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于参观长城故宫的向往依然是那么强烈,可他们哪里知道,在他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面店已经入驻了梦想中神圣的紫禁城,而且因为沾了些许古文化的光彩,一碗面要卖出他们那里十碗面的价格。

哥们卖的不是面条,是文化

“哥们卖的不是面条,是文化”。你想想,能在故宫里吃碗面条,那绝对是你的荣幸,所以多贵都得吃。有了文化这面挡箭牌,即使面条再贵,似乎也显得物有所值。可如果我们抽丝剥茧,剥掉附着在面条身上花里胡哨的外衣,30元的故宫面条恐怕连前门5块钱一碗的老北京炸酱面都赶不上。

故宫卖面条30元一碗 太没品味

像是从来不装有文化的加州牛肉面还要11块钱一碗,大清玉宴阳春面,30元一碗就太便宜了,应该面条免费,就用宫廷瓷碗,一个30元,宫廷竹筷30元,要用更好的,加收100元。30元就能吃到的文化是文化吗?这道理就好像你在西安兵马俑外头买纪念品一样,都是仿制品,如真包换,故宫卖面条也高明不了多少。所以要真拿文化来说事,这30元一碗的面,不是太贵了,而是太便宜了,显得故宫太没品味。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曾凤玉侠气闯关 撑起担仔面一片天
传统小吃搬到故宫 月入200万
台北代表商品 凤梨酥再蝉连
中国汽车供应链加快出海 分析:规避欧美制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