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用智慧善解缺憾

方静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与妹妹、妹夫闲聊,谈到老爸长久以来固执的想法,和专断的行为,我愈说愈激动,忍不住抱怨了起来。这时,妹夫语重心长的指出:“老人家的身心状况已在退化、衰败之中,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看似顽强的人,其实是一个弱者,我们常常理所当然的欺负弱者而不自知。”这一番话有如一记当头棒喝,劈头打醒了迷中人,反躬自省后,我感到汗颜、羞愧……

有一段时间了,每周共事一回的朋友,常有意无意的嘲笑我低阶的电脑能力,和粗略的行事风格,我深知这些是自己的弱点,然而面临批判与评断,仍不免觉得委屈与无奈。吊诡的是,当易地而处,看待别人的缺失时,竟然也能理直气壮的挑剔与责难。正如《圣经.路加福音》所提及的:“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思考到这个层面,益发觉得胆战心惊,原来,我们常在无知中造业、伤人或者被伤。

世间并不完美,凡人都有弱点,有的可以改变,有的却无法抗拒,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弱点,在当下都是缺憾。论断别人,很多时候是出于自以为是的无知。对整个环境无知,对别人无知,甚至对自己也无知,但却以为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其实我们的论断,常常只是根据自己的偏见和一些情绪的反应。而如何用智慧善解缺憾,是须要学习的课题,也是生命境界提升与否的契机。

“同理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让我们有能力理解他人独特的经验,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奉为解决人际问题的圭臬。亚瑟‧乔拉米卡利、凯萨琳‧柯茜在《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说道:“同理心是理解,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离──你必须与悲痛、恐惧、愤怒保持距离,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你的理性思绪平抚非理性的感觉。你必须先把成见摆在一旁,压抑想要评断与谴责的下意识反应。因为还有更迫切的,也就是追求“理解”、或最终希望能“宽恕”的需求,报复的情绪因而得平静与压抑。”简言之,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与“同理心”(empathy) 雷同的观点,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老祖先就已经现身说法,《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篇可见例证;也就是说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为别人着想。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去感受,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限制,进而求同存异,让矛盾得以消弭了。

而相较于心理学的论述和儒者的体验,宗教上的心法是“慈悲”。慈悲是一种愿他人脱离痛苦的渴望。真正的慈悲并非仅是情绪反应,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坚定承诺。基点是以他人存在的空间、时间为考量,付出真正利益于他人的力量。因此,对待他人的态度并不会随着外在条件不同而改变。站在尊重、平等的立场,看待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唯一,都有存在的价值。

慈悲、同理心和推己及人,凡此种种所示现的智慧无非是:愿意给生命多一些自由,多一点生存的假设,多一点知足的感恩;给生命更大、更妥适的模糊空间,让人间的缺憾在宽广的余裕与从容中得到善解。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日,雨后凉爽的傍晚,和家人在爱河的步道漫游。一家老小轻轻缓缓的走着,清风徐来,吊铃似明黄的阿勃勒,在树梢摇曳生姿,蝴蝶般橘红的凤凰花,也在枝头翩翩起舞。
  • 日前,开车上班途中,因为未依号志灯左转,所以造成一起交通事故。财物颇有损失,人也受伤,所幸已无大碍。在一阵折腾后,事情总算圆满收场。然而,过程中,一个盲点渐渐的暴露出来,那就是未坚持做对的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宜行事,终于导致遗憾的发生……
  • 最近,有一则新闻颇引人注目,在网路上也带动一股热烈的讨论风潮:“台湾台北市建国中学翻墙文化由来已久,很多建中毕业的人,都有中午翻墙外出买午餐的回忆。教官是抓不胜抓,但学生们还是照翻不误,如今,建中就从即日起开始试办,中午午餐的1个小时,开放500位同学可以外出买午餐,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如果试办成功,最快可能9月起全面实施中午解禁。”不过,却有学生表示:虽然已经开放,但是翻墙习惯了,改不掉!高墙还在,为何不翻?看来,翻过围墙容易,而要超跃心墙,就得费一番功夫了。
  • 念小二的外甥女酷爱阅读,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借书、看书、还书、写心得和说感想,是她生活中的要事,经常忙得不亦乐乎!小小年纪,备尝读书之乐,已是幽默大师林语堂口中的──读书之人,乃文明之人、有趣之人、有福之人与令人羡慕之人!
  • 认识李小姐近三年了,她是养生食品公司的行销人员。当初,她来介绍产品时,就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以一般眼光来看,她算是个残疾人士。受损的发声系统,使她的语言模糊而难以辨识,但是她的敬业精神,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对话的过程中,她总是一字一句的慢慢说、反复的讲,直到另一方完全理解为止。
  • “化为千风”是印第安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化为秋阳、冬雪、飞鸟、星辰与千缕微风……
  • 傍晚,小外甥女急匆匆的打电话过来,兴高采烈的宣布:“阿姨,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今天,爸爸帮我申请了一个专属网志,我跟哥哥一样了耶!”听完,向她道喜,也分享她的快乐后,心里有一个声音浮现──在八岁小女孩的心目中,将新奇、时髦、赶上流行,视为天大的好事,那么,成人世界的我们,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看待呢?相信回应的答案,一定是人言言殊,各有论述吧。
  • 时值盛夏,又到了毕业的季节,千千万万的青年、青少年将走出校门,面临人生的另一个转折。有的要继续升学,有的要开始就业,而无论升学或就业,是否荣登“第一志愿”,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每年,此时到暑假结束的这一段期间,经常可以在传播媒体、或报章杂志上,看到相关的讯息,大家讨论的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 前一阵子,和朋友带领孩子,一行共二十多人去参观摄影展。其间,在一幅得奖作品前,引起了小小的骚动。那个作品的情景是:一位老者在绿荫下优闲、专注的阅读报纸,经由解说员提及,才惊见图像中,报刊的上缘,并立着两只小鸟,静静的似乎正品味篇章。当场,有一部分的人表示,不曾注意到那两只小鸟,而更有趣的是,年纪愈小的孩子,看到的比例愈高;反之,年纪愈大者,大多将这个部分忽略了,其中包括我自己。
  • 有情世间,真实的故事最感人,特别是发生在周遭,能够耳闻目睹的情节,格外令人动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