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曹刿谏庄公

沉思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鲁庄公要到齐国去看社祭(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曹刿劝阻说:“不可以呀!礼,是用来端正民风、为民楷模的。所以先王制约诸侯,规定五年之中,要派史臣聘问四次,国君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朝见之礼完毕,还要在会上讲习礼仪,用以再次确立爵位、班次的义理,遵循长幼、尊卑的秩序,训示上下、贵贱的原则,制定财用、开销的节度。朝会期间,不允许荒疏怠惰,无故缺席。

现在,齐国背弃先祖太公(齐先祖──姜太公 望)之法制,而将社祭向民众开放,任其围观,您则专为此事赶去观看,这不是成规,还怎么训导小民?春分时举行社祭,是为了赞助时令,祈福农事;收割后举行蒸祭,是为了贡纳五榖,以酬土神。

如今齐国举行社祭而观者甚众,这是违背先王遗训的。天子祭天时,诸侯去助祭,同时接受政令;诸侯祭祖时,卿大夫助祭,同时接受职事。臣从来没有听说诸侯之间互相观看祭祀的,何况这次祭祀又不合法度。

国君出行,史书一定要记载,记载下不合法度的事,让子孙们怎么看?”

庄公不听劝,还是到齐国去了。

在整个事件中,曹刿进谏的目的,在告诉鲁庄公,礼不可违、法不能背的道理。“崇德守礼”是先秦时代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这种观念,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全都反复的被要求、被强调。“德”与“礼”相辅相成。能守礼者必有德,无礼者则无德可言。而德、礼俱废,那就大祸临头、丧邦辱国、天下尽失啦!

(取材自《国语·鲁语上》)
转载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陈安世是京兆人,在权叔本家做雇工。他天性仁慈,从从来没杀过生,对人也老实诚恳。这年,他只有十三四岁。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纪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随同乡人作小贩生意,耒到洛阳。又曾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岁时,被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与汲桑等聚众起事。后投刘渊为大将,他能听从谏言,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并联合汉族军队,发展壮大了实力。319年自称赵王,建立了政权,史称后赵。
  • 《国语》是中国上古时代,一部“记言”的史书。我们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记言、记事的分工,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史书中的“言”,其实不能脱离“事”而独立,言、事合一,方为“史实”。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国的史官,然后有人把这些加以汇集、整编而成。
  • 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民共同意愿之所归,也就是说,上体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国强。所谓天不可违,民不可欺,爱民者必兴,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长治久安、国祚绵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 宋朝时有个尚书,名叫杨玢,他在退休之后,回到长安居住。他在长安的旧居土地,多为邻居侵占。他家的子弟们,想要到府里上诉,依靠杨玢的影响力,索回被邻居侵占的土地。子弟们把状纸写好以后,先交给杨玢审阅。
  • 济公住过的杭州净慈寺,曾经被大火烧过一场。提起这场火,还有一段故事呢。
  • 《国语》这本书中所记载的史实,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富於哲理的言论与思想,不仅在当时是为政者的箴规,而且在现代,仍有它不可磨灭的实质意义。下面这一则史实,记载了周朝大夫主张在上位者,不可与民争利,要让利于民,更不能擅专天下之利。极力反对垄断财富、独占利源的经济观点。
  • 中华大地上,经过一个个朝代的变迁、更换,演绎出他们的兴衰、灭亡,留下了五千年文明。其中可以通过观天象、识政局、察民风,能使人们看到一个朝代或政权的兴衰、灭亡的前兆,以史为鉴,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机会选择光明的出路,顺从天意,远离灾难。
  • 夏天时,鲁宣公在泗水深处下网捕鱼,鲁国大夫里革把渔网撕破扔了,说:“古时,大寒之后立春之时,土中蛰伏之虫萌动了,负责管理川泽的官员,才开始讲习并指导民众如何利用渔网、竹篓捕大鱼、捞大蛤,拿到寝庙中祭祀祖宗,然后行之于国中,以帮助宣发地下的旺盛阳气。
  • 我远房堂兄纪旭升说,村南过去有个狐女,媚过许多少年。所谓二姑娘,就是这个狐女。族人纪某,想活捉她,但没说出口,只是心有此念而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