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在吸毒?

人氣 90
標籤:

 近日,頻頻有關于名人吸毒的傳聞,比如某著名模特在經媒体披露因吸毒被公安查獲以后,又在最近几天忙于辟謠——說可能是有人給她設套,自己是清白的。

  据了解,長期以來,在北京娛樂圈里的确存在程度不同的“HI(嗨)族”。一些知名的歌手寫手都是這一族的成員,他們比較經常的方式是共同分享大麻或者吞服搖頭丸。一位在圈內時間比較長的娛樂記者說,和娛樂圈的朋友聚會,經常會有人勸你HI(嗨)一下。比如說,有一次他在一個酒吧情緒低落,旁邊就有人問他嘗試過搖頭丸沒有。他說不知道哪里能買到搖頭丸,那個人告訴他自己手里就有。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人對名人吸毒持持寬容態度,甚至一些与名人很近的人,他們認為名人有很大的壓力,同時作為名人還需要保持狀態,所以一些名人只好尋找藥物的幫助。還有一些人認為,吸毒只要沒有妨礙別人,就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位圈內人士還對記者振振有辭:“名人吸毒与普通人不可同日而語。在世界各地都有吸毒的名人。比如說前阿根廷著名足球運動員馬拉多納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曾經因為吸毒而遭到過警方的制裁,可是似乎是無濟于事。今年一月,著名黑人歌后惠特尼‧休斯頓在夏威夷机場,被查出攜帶15.2克的大麻,旋即被夏威夷地檢署起訴。還有奧斯卡影帝道格拉斯,几乎“五毒俱全”,他不僅是吸毒,而且還濫嫖、狂賭。再說解放前國內很多知名的藝術家都或多或少地吸食毒品,但是人們依然喜歡他們。”正是這种觀點流行,所以說,很多名人并不認為吸毒是一件多么不好的事情,他們認為假如他們不能保持狀態倒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說對于一個歌手,如果他沒有狀態,那么很可能失去歌迷,這是不可忍受的事情。据調查,許多歌手就是在感覺自己“江郎才盡”的時候,才轉向毒品。他們希望靠毒品的神奇力量延長藝術生命。還有一些“碼字儿”的,年輕的時候思路敏捷,獲得很高聲譽,人到中年,創作力衰退,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如果不甘于寂寞,那么往往會選擇毒品,因為他們認為毒品能刺激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更上一層樓。假如名人能夠以平常心對待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不那么為聲名所累的話,也許他們對毒品的抵制力就強一些了。

  一些演藝中人在得知記者對這一專題的采訪時,對記者說:你們是不是要點名批評明星們如何不珍惜聲譽?其實我們換換自己的腦子,礙別人什么事情了?

  一位長期從事有關方面研究的專家認為,在北京的确有一些名人与毒品有染,尤其是搖滾圈的一些歌手,比如說曾經因吸毒被媒体披露過的羅琦,一名原本很有希望的歌手,現在几乎沒有什么聲息了。這說明什么?這至少說明毒品不能百分之百地使一個人獲得長久的成功,成功還是要靠腳踏實地靠勤奮。這個道理名人并不是不懂,為什么還有名人要嘗試吸毒呢?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自己是名人,他們覺得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丑聞的事情,對于他們恰巧可以提高知名度。比如說世界上最著名的“坏女孩”麥當娜———她又唱歌;又演電影;一會儿拍個寫真集,全裸体上鏡;一會儿在電視上臟話連篇。但名气越來越大,票房价值越來越高,甚至帶動了一种向惡的社會風气。以致今年美國媒界流行一种說法:今日好萊塢成了“坏女孩”的天下。此風也傳到了國內,尤其對于藝術界演藝界的名人,爭先恐后地怕跟不上潮流,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結果很多演藝圈中的人,才華一般,倒是在“學坏”這一點上“比學赶幫”。這种風气使演藝圈的吸毒風气越演越烈。明星們認為吸毒不但不影響他們的身价,反而給自己增加了一种神秘感,一种難以抵擋的誘惑力,更刺激了追星族狂熱的好奇心。或許正是因為人們過于崇拜和喜愛明星,對明星們來說做了任何坏事很容易變成好事,他們總是可以立地成佛,還有什么好怕的呢?

  記者近日還采訪了北京市戒毒中心,一個被強制戒毒的人員對記者坦言:有些名人說“吸毒可以提升創作的靈感,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拿我來說吧,吸了毒之后,特想睡覺,或是有一种過電影的幻覺,好多的幻覺情景在眼前閃過,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心思和力气去提升什么創作的靈感,不可能的事儿!”

  据了解,這個戒毒中心雖然接收過很多吸毒人員,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名人到這里來戒毒。為什么呢?一位接受采訪的胡女士認為,目前國內有吸毒嗜好的名人,手中有一些錢(這是個先決條件),加上生活的周圍環境對他們的不良影響,特別是他們中間很多的人都認為,不吸上一點儿毒品,好像顯得沒有高貴人的身份一樣,所以,名人中吸毒的人也就多起來了。有很多的吸毒名人,特別是他們當中身處娛樂圈的人在談到其吸毒的理由時,總會把“有助于提升創作靈感”的說法搬出來抵擋各种質詢。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不會有那么強烈的戒毒愿望。就算有的人真打算戒毒,往往也不會選擇強制戒毒進戒毒所這种方法,因為他們是公眾人物,怎么能和老百姓在一個地方戒毒呢?

  記者在戒毒中心見到一位正在被強制戒毒的女士,她說因為自己吸毒,所以對“同党”有天生的敏感,她當時做汽車銷售生意,曾經見過一個電視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著名演員到她那里買車,那個演員面部黃瘦,情緒不好,一副病態的樣子,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正在吸毒。這位目前正在戒毒的女士對記者說:“不知道這位幸運的紅星是否還是手握煙槍,希望他可以有所醒悟。畢竟吸毒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當然對于名人來說,絕大多數還是洁身自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沾染上了吸毒的惡習。据了解,這些沾染了吸毒惡習的名人的“第一次”都是非常偶然的,比如說一個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家對記者說,這是一個圈子,大家常常在一起聚會,酒吧、迪廳或者某個朋友的家里,有的時候高興就會互相傳遞一支雪茄,雪茄里面有大麻,或者是把搖頭丸泡在可樂里,每人一口的輪著喝,非常有气氛。這個時候,往往會覺得高興嘛,就抽了喝了,以為不會上癮,一次兩次确實不會上癮,但是等到上癮就晚了。開始的時候都是不分彼此的,等上癮了,就要自己花錢買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免費的大麻讓你永遠免費地享用了。

還有一位作家,原來一直對毒品有很強的自制力,但是在遭遇到一些感情挫折以及面臨知名度下降、創作靈感枯竭等一系列問題后,他從此開始“飛”了。他最初的“飛”也是听了一些圈里人的建議,甚至有人告訴他偉大的作品都是在不尋常的狀態里創作出來的,結果他上了路。他說如果寫不出更好的作品,活著和死了又有什么區別?

  一位社會學教授認為,名人明星吸毒与他們的价值觀有很大關系。哪些明星會吸毒呢?教授認為那些把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看作是保持自己的知名度的名人明星非常容易嘗試毒品。据他研究,一個人如果功利心太強,就不會把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謙虛的人看作是重要的,他會認為做個老實巴交對任何人沒有傷害的小民百姓不是自己的人生目的。很多名人特別喜歡鮮花掌聲,可是隨著競爭的激烈,一個名人或者一個明星如果一段時間沒有新東西出來,就很容易被遺忘掉。這本來是正常的事情,花無百日紅,月有陰晴圓缺,但是因為大部分名人或者明星他們不能忍受這种失落,所以他們宁肯任性放蕩不羈,就像一個不被母親關注的孩子為了引起周圍人的重視,而故意犯錯誤去惹是生非。比如說巴西的很多足球明星,在巴西,足球被作為國球,可以想見他們的足球明星所受到的崇拜,結果呢這些明星都有各种令人厭惡的毛病———比如說傲慢、性格暴躁、好斗等等。因此,這位教授認為那些公眾關注度高的名人吸毒,以致最后“像草一樣不能自拔”,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身處的不良環境以及自己對成功和失敗缺乏必要的認識。

  教授的這個觀點被一位在人群中找尋“買主”的人所驗証,他說他能一眼就識別出哪些明星將是自己的顧客。一般來說,虛榮心強,不愿意承認失敗或者經受不起挫折的明星,他們實際上內心非常脆弱,經常感到無助,這樣的明星最容易相信毒品。(華報网)


    相關文章
    

  • 港警需加強巡邏鳳德村滅毒 (12/28/2000)    
  • 毒賭酒毀了一家 幼儿溺死 爸爸送辦 (12/26/2000)    
  • 海南: 青少年吸毒群体陡增 (12/18/2000)    
  • 16歲“二奶”重返校園讀書 (12/18/2000)    
  • 磚砸婦女 德瑞克遭判廿五年徒刑 (12/15/2000)    
  • 你有賭癮嗎? (12/9/2000)    
  • 小心!可怕的賭癮! (12/9/2000)    
  • 挪威毒品問題日趨嚴重 (12/4/2000)    
  • 毒品讓醫生喪盡天良 居然賣剛出生的親儿 (12/3/2000)    
  • 香港: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視 預防措施應從小做起 (12/3/2000)    
  • 吸毒孕婦結苦果:新生儿竟是「癮君子」 (11/11/2000)    
  • 吸毒加劇東南亞愛滋病傳播 (11/4/2000)    
  • 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生吸毒問題日趨嚴重 (10/31/2000)    
  • 【特別報導】教育部新法律惹來爭議:吸毒史葬送助學金資格,是治病救人還是落井下石? (10/25/2000)    
  • 英國每十個青少年中就有四個吸過大麻 (10/12/2000)    
  • 英政府勸吁善心人施舍乞丐以物代錢 (10/9/2000)    
  • 智利警方緝毒半年逾九吨 (9/18/2000)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