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 曹長青:諂媚的港台媒体

曹長青

人氣 5
標籤: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漢語作家高行健近日訪問香港、台灣,當地華文報紙大幅報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之一。

兩地媒体的報導有個共同特點,基本都是從政治角度報導高行健之行。如果不知詳情的人,僅從媒体上了解高行健,會以為他得的是“和平獎”。

例如,在香港媒体上,什么特首董建華為什么不接見高行健,哪些官方人物沒出席高的演講會等等。高行健得的是文學獎,和董建華是否接見有什么關系?和文學搭不上界的董建華接見了又怎么樣?

在高行健訪問台灣時,更是如此──台灣兩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更是一窩蜂地報導高行健獲獎的政治意義,一面倒地尋找各种形容詞贊美大藝術家高行健,像進行一場造神運動。

按道理,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漢語作家訪問台灣,媒体首先應該去采訪那些文學專門家,包括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當代文學教授等等,由他們闡釋、評价、介紹高行健獲獎作品到底藝術价值在哪里,引導讀者深入了解他的書的文學价值。

但在台灣媒体上,恰恰不是這樣,而是連篇累牘地報導高行健今天和台北市長馬英九見面,明天受到陳水扁接見。而高行健和這些官員見面,不僅只能談政治,而且其會見的政治意義也遠大于文化交流。成天喊文學要脫离政治的高行健如此熱衷會見各种政治人物,不能不給人一种精神分裂的感覺。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專業化的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介紹他(她)的作品,采訪那些權威的文學評論家,對他的作品評頭論足,包括批評,導引讀者從文學角度理解和欣賞得獎者的作品。對于無法閱讀高行健作品中文原文的美國媒体,都費盡心机地挖出了几篇從文學角度評《靈山》的文章。

今天在中共當局蠻橫地禁止高行健的作品在大陸出版、中國文學評論界難以發出聲音的情況下,港台媒体以及評論界更有責任從文學角度介紹、評价高行健的作品。

但台灣媒体上,人們看到的是,在台北文化局龍局長應台(借用台灣表達法)“一、二”的吆喝下,文人騷客一起向諾貝爾桂冠叩拜。別說台灣的評論界,連文學博士的文化局長也毫無羞色地向媒体透露,直到領高行健去朝拜“陳總統”之前,她還沒看高行健的書,只是“昨晚臨時看了一下高行健的劇《八月雪》”。

台灣媒体中,只有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披露一些內情:高行健獲獎前曾六次訪台。該報引述高行健的作家朋友李昂的話說,去年高行健來台,為和當地文人交友拉關系,開出請客名單,打了20多個電話,結果只來了八個人。

這次高行健“衣錦還鄉”開宴會,“台灣重量級的文人”几乎傾巢出動,“來了70多人”,當年那20人名單中沒赴宴的几乎都來了,紛紛和高行健擁抱,似乎早就是摯友。《台北時報》說,“那种擁抱的熱情勁,在台灣作家之間是少見的。”

《台北時報》還引述高行健的另一個朋友馮翊綱的話說,八年前高行健來台灣辦畫展,借宿在他家里,結果畫几乎都沒賣出去,只好背回巴黎。而今天,在台灣媒体上,高行健成了收藏家垂青的成功的現代派畫家。

該報還引述出版高行健主要作品的“聯經出版”的統計說,《靈山》出版后五年中,賣了不到一千本,即全台灣平均一天也賣不出一本。兩年前,“聯經”把《靈山》列入處理品,五折減价,仍賣不出去。但在高行健獲獎后至今僅四個月,《靈山》賣出了12万本。

《台北時報》的報導感嘆說,這很大程度是由于台灣兩大中文報紙《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新聞炒作,組辦各种演講會造勢。高行健的消息几乎每天上兩大報頭版(這在美國媒体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頂多在藝術版出一兩條消息)。當然了,出版了高行健兩本小說的“聯經”出版社是《聯合報》旗下的企業,如此造勢,自有丰厚經濟利益的回報。

當一個社會的主流媒体熱衷于盲目諂媚名流的時候,那個社會怎么可能不是一個媚俗泛濫的世界。


    相關文章
    

  • 高行健: 自承是「中國流亡文學」 著作定稿皆用「繁体字」 (2/10/2001)    
  • 高行健成大演講 (2/10/2001)    
  • 亞洲周刊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2/7/2001)    
  • 台北書展圓滿結束 (2/6/2001)    
  • 陳水扁欣賞高行健堅持理念勇往直前 (2/6/2001)    
  • 陳水扁接見高行健 (2/6/2001)    
  • 高行健喜四大古典小說 (2/5/2001)    
  • 新聞周刊:概念与官方同調 港人對高行健不滿 (2/5/2001)    
  • 高行健九月再訪台北 (2/4/2001)    
  • 高行健自剖寫作路 你我他創造三感受 (2/4/2001)    
  • 高行健欣賞自己劇作《 夜游神》對成功演出表謝意 (2/4/2001)    
  • 高行健作品在台大放异彩 (2/4/2001)    
  • 高行健著作暢銷台北 4個月狂賣10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著作風靡台北 四個月售出十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談文革經歷 (2/4/2001)    
  • 高行健談納粹的攝影美學 感覺像毛澤東在天安門 (2/3/2001)    
  • 高行健:沒有主義 一身輕松 (2/3/2001)    
  • 馬英九:高行健的筆鋒 什么都無所謂 令人悸動 (2/3/2001)    
  • 高行健极力擺脫中國情結 (2/3/2001)    
  •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場演講座無虛席 (2/3/2001)
  • 相關新聞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場演講座無虛席
    高行健极力擺脫中國情結
    馬英九:高行健的筆鋒 什么都無所謂 令人悸動
    高行健談納粹的攝影美學 感覺像毛澤東在天安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