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专栏】 曹长青:谄媚的港台媒体

曹长青

人气 5
标签: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汉语作家高行健近日访问香港、台湾,当地华文报纸大幅报导,一时成为新闻焦点之一。

两地媒体的报导有个共同特点,基本都是从政治角度报导高行健之行。如果不知详情的人,仅从媒体上了解高行健,会以为他得的是“和平奖”。

例如,在香港媒体上,什么特首董建华为什么不接见高行健,哪些官方人物没出席高的演讲会等等。高行健得的是文学奖,和董建华是否接见有什么关系?和文学搭不上界的董建华接见了又怎么样?

在高行健访问台湾时,更是如此──台湾两大报《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更是一窝蜂地报导高行健获奖的政治意义,一面倒地寻找各种形容词赞美大艺术家高行健,像进行一场造神运动。

按道理,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汉语作家访问台湾,媒体首先应该去采访那些文学专门家,包括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当代文学教授等等,由他们阐释、评价、介绍高行健获奖作品到底艺术价值在哪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他的书的文学价值。

但在台湾媒体上,恰恰不是这样,而是连篇累牍地报导高行健今天和台北市长马英九见面,明天受到陈水扁接见。而高行健和这些官员见面,不仅只能谈政治,而且其会见的政治意义也远大于文化交流。成天喊文学要脱离政治的高行健如此热衷会见各种政治人物,不能不给人一种精神分裂的感觉。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个作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专业化的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介绍他(她)的作品,采访那些权威的文学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评头论足,包括批评,导引读者从文学角度理解和欣赏得奖者的作品。对于无法阅读高行健作品中文原文的美国媒体,都费尽心机地挖出了几篇从文学角度评《灵山》的文章。

今天在中共当局蛮横地禁止高行健的作品在大陆出版、中国文学评论界难以发出声音的情况下,港台媒体以及评论界更有责任从文学角度介绍、评价高行健的作品。

但台湾媒体上,人们看到的是,在台北文化局龙局长应台(借用台湾表达法)“一、二”的吆喝下,文人骚客一起向诺贝尔桂冠叩拜。别说台湾的评论界,连文学博士的文化局长也毫无羞色地向媒体透露,直到领高行健去朝拜“陈总统”之前,她还没看高行健的书,只是“昨晚临时看了一下高行健的剧《八月雪》”。

台湾媒体中,只有英文《台北时报》(Taipei Times)披露一些内情:高行健获奖前曾六次访台。该报引述高行健的作家朋友李昂的话说,去年高行健来台,为和当地文人交友拉关系,开出请客名单,打了20多个电话,结果只来了八个人。

这次高行健“衣锦还乡”开宴会,“台湾重量级的文人”几乎倾巢出动,“来了70多人”,当年那20人名单中没赴宴的几乎都来了,纷纷和高行健拥抱,似乎早就是挚友。《台北时报》说,“那种拥抱的热情劲,在台湾作家之间是少见的。”

《台北时报》还引述高行健的另一个朋友冯翊纲的话说,八年前高行健来台湾办画展,借宿在他家里,结果画几乎都没卖出去,只好背回巴黎。而今天,在台湾媒体上,高行健成了收藏家垂青的成功的现代派画家。

该报还引述出版高行健主要作品的“联经出版”的统计说,《灵山》出版后五年中,卖了不到一千本,即全台湾平均一天也卖不出一本。两年前,“联经”把《灵山》列入处理品,五折减价,仍卖不出去。但在高行健获奖后至今仅四个月,《灵山》卖出了12万本。

《台北时报》的报导感叹说,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台湾两大中文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的新闻炒作,组办各种演讲会造势。高行健的消息几乎每天上两大报头版(这在美国媒体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顶多在艺术版出一两条消息)。当然了,出版了高行健两本小说的“联经”出版社是《联合报》旗下的企业,如此造势,自有丰厚经济利益的回报。

当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体热衷于盲目谄媚名流的时候,那个社会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媚俗泛滥的世界。


    相关文章
    

  • 高行健: 自承是“中国流亡文学” 著作定稿皆用“繁体字” (2/10/2001)    
  • 高行健成大演讲 (2/10/2001)    
  • 亚洲周刊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2/7/2001)    
  • 台北书展圆满结束 (2/6/2001)    
  • 陈水扁欣赏高行健坚持理念勇往直前 (2/6/2001)    
  • 陈水扁接见高行健 (2/6/2001)    
  • 高行健喜四大古典小说 (2/5/2001)    
  • 新闻周刊:概念与官方同调 港人对高行健不满 (2/5/2001)    
  • 高行健九月再访台北 (2/4/2001)    
  • 高行健自剖写作路 你我他创造三感受 (2/4/2001)    
  • 高行健欣赏自己剧作《 夜游神》对成功演出表谢意 (2/4/2001)    
  • 高行健作品在台大放异彩 (2/4/2001)    
  • 高行健著作畅销台北 4个月狂卖10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著作风靡台北 四个月售出十万本 (2/4/2001)    
  • 高行健谈文革经历 (2/4/2001)    
  • 高行健谈纳粹的摄影美学 感觉像毛泽东在天安门 (2/3/2001)    
  • 高行健:没有主义 一身轻松 (2/3/2001)    
  • 马英九:高行健的笔锋 什么都无所谓 令人悸动 (2/3/2001)    
  • 高行健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2/3/2001)    
  •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场演讲座无虚席 (2/3/2001)
  • 相关新闻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场演讲座无虚席
    高行健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马英九:高行健的笔锋 什么都无所谓 令人悸动
    高行健谈纳粹的摄影美学 感觉像毛泽东在天安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