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危言聳听:中國股市面臨股災危險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月22日訊】 吳敬璉先生關于中國股市的一些觀點,成為近期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焦點。而他的觀點最讓所有關心中國經濟前景的人士注意的,也許并不是股市的漲跌,也非股民們及其他投資者的一時之得失,而是中國股市是否會爆發大規模的股災。

  那么,什么是股災?世界各國的的歷史上有哪些這樣的教訓呢?

  股災:經濟損失可能大于世界大戰

  股災是股市災害或股事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价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蕩,并造成巨大損失的异常經濟現象。

  股災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動,也有別于一般的股市風險。一般來說。股災具有以下特點:突發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每次股災,几乎都有一個突發性暴跌階段。破坏性。股災毀滅的不是一個百万富翁、一家証券公司和一家銀行,而是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使股市喪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災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遠超過火災、洪災或強烈地震的經濟損失,甚至不亞于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損失。聯動性。一是經濟鏈條上的聯動性。股災會加劇金融、經濟危机;二是區域上的聯動性,一些主要股市發生股災,將會導致區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不确定性。在股災發生之前,人們很難准确預測或判斷股災會在什么時候發生,股市暴跌幅度有多大和持續時間有多長,也很難預期股災對金融和經濟乃至人們的社會心理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股災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就如同地震難以准确預測一樣。

  股災對金融市場影響极大。作為金融市場一部分的証券市場,每次股災,必將對整個金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股災表現為股票市值劇減,使流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化為烏有;股災會加重經濟衰退,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机會減少,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衝擊著金融市場。總之,股災會從多個方面導致金融市場動蕩,引發或加劇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國股災,首先受衝擊的就是金融市場。美國倒閉破產的銀行,從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從而使得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极度混亂狀態。

  股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很巨大。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災的發生往往是經濟衰退的開始。股災引起人們對經濟前景极度悲觀,導致投資銳減,社會總需求下降,生產停滯,國民收入減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1929年股災導致全球經濟危机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私人投資由1929年的160億美元減至1933年的3.4億美元,工業生產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國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億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億美元,下降54.22%。受美國經濟危机的影響,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机,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整個西方世界經濟倒退了几十年,直到20多年后才得以恢复。

  泡沫經濟:總會破滅的“肥皂泡”

  泡沫經濟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資產在經歷一個連續的漲价過程后,其市場价格遠遠高于實際价值的經濟現象。在泡沫經濟的形成過程中,開始的价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价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新的買主一般只是想通過未來价格的變化牟取利潤,并不關心這些資產本身的狀況和盈利能力。當這种行為成為一种普遍的社會現象時,社會資產所表現的賬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實際价值,于是就形成一种所謂的“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一般通過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得以直觀地反映。以日本為例,1986年初,日本的日經指數為13000點,到了1989年則上漲到39000點;該年第四季度,在東京証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市价總值達到了600万億日元,為日本當時的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1.5倍。同期日本房地產价格也急劇上漲,1985年日本土地資產額為176万億日元,1989年達到521万億日元,4年間价格上升近2倍。

  泡沫經濟一旦形成,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是很大的。泡沫經濟影響國民經濟的平衡運行,破坏國民經濟的結构和比例。泡沫經濟是由虛假的高盈利預期的投机帶動起來的,它并不是實際經濟增長的結果。它的產生和形成使國民經濟的總量虛假增長、結构扭曲。价格總要回歸价值,泡沫經濟也總有破滅的一天。一旦泡沫破滅,在泡沫形成過程中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就難以理順,形成信用危机,這將給國民經濟的運行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和危害。以日本為例,泡沫經濟崩潰后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出現了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債權。經過五六年的消化,日本的銀行至今還有30万億日元的不良債權,這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威脅著金融系統的安全。上市公司也受到打擊。股价下跌后,其籌資能力和償債能力會大大削弱。助長投机行為,并導致貧富兩极分化。對股票或房地產的狂熱投机行為,打擊了實業投資者的積极性,同時加大了社會的兩极分化。

  我國証券市場上的三場風波

  其實,在我國証券市場短暫的發展史上,已經發生過七次嚴重的事件,几乎已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社會災難。

  (1)1992年深市的“8‧10”事件。1992年8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和監察局發表了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售公告。為了搶購新股認購抽簽表,一百多万人涌入深圳,數十万人通宵排隊待購。8月10日,500万張抽簽表不到半天發售完畢;由于很多人排隊三天三夜也未購到抽簽表,于是,當晚集結街頭,游行示威。政府于第二天加售數万張新表,事態才得以平息。事后,政府對各單位售表情況進行了調查,對33名處、科級干部在發售新股認購抽簽表過程中的舞弊行為進行了處分。

  (2)1995年滬市的327國債期貨事件。上海証券交易所在1993年10月25日向社會公眾開放國債期貨交易。最初,國債期貨交易未被投資者所認識,市場規模較小,行情波動也不大。1994年10月以后,中國人民銀行提高3年期以上儲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貼補,國庫券利率也同樣保值貼補,保值貼補率的不确定性為炒作國債期貨提供了空間,大量机构投資者由股市轉入債市,國債期貨市場行情火爆,成交迭創新高,市場成交規模急速擴大。多空雙方對峙的焦點,始終是圍繞對327國債期貨品种到期价格的預測。1992年3年期國庫券到期的基礎价格已經确定,為票面价值100元加上3年合計利息28.50元(年息為9.50%),合計為128.50元。此外,其到期的預測价格還受到保值貼補率和是否加息的影響,市場對此看法不一。多空雙方在148元附近大規模建倉,327品种未平倉合約數量逐漸加大。市場潛伏的危机已經到了一触即發的地步。1995年2月23日,空頭主力上海万國証券公司在收市前8分鐘內拋出1056万口賣單,這一數字相當于327國債期貨的本品——1992年國庫券發行量的3倍多,并將327國債期貨价位從150.30元打壓到147.50元,希望以此來減少其已持有的巨大空頭頭寸的虧損。這完全是一种蓄意違規行為。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上海証券交易所宣布最后8分鐘交易無效,從2月27日開始休市,并組織協議平倉。最后,上海万國証券公司等有關違規當事人受到嚴肅查處。1995年5月18日,鑒于我國開放國債期貨市場的條件尚未成熟,國務院決定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3)1996年股市的過度投机。1996年10月初到12月12日,我國股市達到狂熱程度。股价不斷上漲,成交量連續增大,投資者盲目跟風,再加之一些机构的違規行為,市場上投机气氛漸濃。全國熱錢流入股市,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成交最高達到400億元的巨量。一時間,几乎所有股票全面飄紅,有的股票甚至創下了日漲幅100%的紀錄。在市場失去理性的情況下,中國証監會及有關部門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連下12道“金牌”,嚴厲打擊過度投机。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正确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才使投机勢頭得以遏制。

  我國股票市場發生的上述三場風波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首先,我國証券市場必須嚴格遵守“法制、監管、自律、規范”八字方針,才能有條不紊地發展。只講發展,不講規范,其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其次,証券市場是高風險市場,必須對投資者進行實實在在的風險教育,使全体投資者明确“入市自愿,投資自主,賺錢自得,風險自擔”的道理。第三,市場的發展必須循序漸進,不能一哄而起。第四,對蓄意違規者,必須嚴加處理,才能使市場長治久安。

  1929年美國股災

  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曾發生過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經濟災難,最典型的要數1929年美國股災。

  1929年10月發生的紐約股災,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這場股災持續時間長達4年之久,影響波及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最終演變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机。

  股災前的美國經濟,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股市交投也异常活躍。1929年1月2日,紐約証券交易所新年開市的第一天,買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股市价格猛增,華爾街沉浸于一片興奮和狂熱之中。

  然而,9月5日股市出現了一次嚴重的下挫,這是几個月來連續上升過程中的第一次下跌,使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

  10月24日,恐慌性拋售高達近1300万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証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10月28日,道‧瓊斯指數再次下跌約50點。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价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气,在1~3月大幅反彈。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后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与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复,直至1954年,道‧瓊斯指數才重新回到1929年的高點。股市危机、銀行危机与整個經濟体系的危机,是個相互推動的惡性循環,股市暴跌后,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欲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机,使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气,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机,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据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机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万人失業,無數人流离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后,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証券監管体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构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証了証券市場此后數十年的平穩發展,并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机,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与大崩潰之后,美國股市終于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背景資料

  証券公司的風險有哪些從我國証券市場的運行情況來看,証券公司主要面臨以下五個方面的風險。

  第一,承銷風險。承銷風險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証券公司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力爭成為上布公司發行新股主承銷商,但由于競爭激烈,許多証券公司即使投入再大,也難以獲得一家主承銷商資格;已成為主承銷商的証券公司也面臨一個能否實現承銷計划的問題,特別是在二級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還存在因認購不足而不得不自己認購的可能;在包銷配股的情況下,証券公司极可能買下銷售不出去的股票,甚至對認購的轉配股作長期投資,這就是配股承銷風險。

  第二,自營風險。同一般的投資者一樣,証券公司在二級市場上從事自營業務同樣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由于對市場上的行情判斷失誤,買進或賣出股票的時机不對,以及証券投資組合不當等等,都可能遭受損失。

  第三,資金流動性風險。資金流動性風險,是以高負債水平為特征的金融机构面臨的共同難題。証券公司的資金流動性風險,是指証券公司不能如期滿足客戶提款取現(如客戶提取股票交易保証金),或不能如期償還流動負債而導致的財務困境。香港百富勤集團的倒閉,就是因為流動性風險的爆發而引致的。目前我國投資者從事A股、國債和基金交易時,資金的清算和結算都是通過委托証券公司來完成的,資金賬戶也設立在証券公司,這給証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戶保証金進行自營,允許客戶透支或進行其他獲利行為創造了机會,同時也潛伏著极大的流動性風險。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進一步規范証券公司行為的重點內容之一。

  第四,內部管理風險。其表現形式多种多樣,如交易電腦系統出現故障;業務人員工作疏漏造成交易差錯;業務人員從事內幕交易和違法違規操作而造成巨額損失;業務往來中金融詐騙;重大項目投資或新業務決策失誤等等。隨著証券公司分支机构的不斷增加和証券公司業務的逐步多元化,証券公司內部管理風險將越來越大。

  第五,生存風險。我國目前小的証券公司資產額僅有几千万元,較大的証券公司如申銀万國、國泰、南方、華夏等全國性証券公司的注冊資本也都在10億元左右,与發達國家的証券公司相去甚遠。且大部分証券公司僅僅經營証券經紀業務,過分依賴于單一的佣金收入。一旦交易變淡,這些証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就會銳減,一些証券公司維持自身的運營都存在較大壓力。(和訊网)


    相關文章
    

  • 北電网路帶動加拿大股市慘跌 (2/16/2001)    
  • 梁錦松87年狠批港官 (2/15/2001)    
  • 科技股跌 基金經理人投机 (12/25/2000)    
  • 全球股災 台股沉底 匯率滅頂 (12/21/2000)    
  • 沈智慧:政府護盤總計虧損1500億元 (12/21/2000)    
  • 科网股熱潮減退殃及傳統媒体廣告收益 (10/28/2000)    
  • 美國經濟走向疲弱 日本將首當其衝受影響 (10/17/2000)
  • 相關新聞
    梁錦松87年狠批港官
    北電网路帶動加拿大股市慘跌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