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業:印度比中國強在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28日訊】在IT業界,能夠被世界認可的似乎只有美國的企業。美國一直走在這個發展最迅速的行業的最前沿,它的前進步伐甚至連精明的日本人也赶不上。然而在軟件業,美國正不得不密切關注一個最有潛力的對手──印度。經過僅僅10年的發展,印度軟件業就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甩在后面,近几年的增長率都達50%。其原因是什么,整個國民經濟并非十分發達的印度,為什么會在軟件上大大超過中國? (圖為印度IT業最知名的InfoSys公司)

短短10年間,印度在軟件行業的突出成就卻令人大跌眼鏡。印度人以Y2K(千年虫)解決方案為開端,繼之以軟件外購服務,印度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像InfoSys、Satyam、Wipro這樣的公司現在不僅是孟買,而且是紐約投資者的寵愛。“与此同時,中國的軟件業卻無所建樹。”一家國外知名雜志這樣寫道。“中國或許擁有杰出的硬件公司,比如聯想(在商業周刊評選出的全球IT100強中名列第六),它遠遠超過其印度的對手。但是,談到軟件業,中國沒有什么可以与印度世界水平的軟件公司相比。”

事實可能沒有想象得那么糟。但國內軟件業人士還是期望能夠真正到印度去看一下,看看印度軟件業到底比中國強在哪儿?其實,在過去的一兩年中,一些企業家已經通過各种渠道到過印度。而一個月前,由北京市軟件行業協會組織的二十名國內軟件業人士再次親身實地到印度去取經。

政策与大環境至關重要

近年來,印度軟件出口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長,2000年出口總額預計達到57億美元,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部分的1∕4。麥肯錫公司預計,到2008年,其產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為500億美元,將占印度出口總額的33%。

2月23日,中國的軟件企業家們從北京出發,先去新德里,中間去印度的硅谷班加羅爾,3月3日回到北京。一個團有二十多人,主要是做系統集成和企業應用的軟件公司,有浪潮齊魯軟件、金蝶、北大融通、數碼方舟、万网、西安協同、招信互聯等公司,通用軟件公司除了金山,還有翰林匯。

“新德里大概相當于比較偏僻的省會城市,街道比較窄,一般是雙車道。車小,而且比較舊。”在金山總經理雷軍眼中,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至少比中國落后10年。的确,“在新德里某些地區,停電仍然經常發生,沒有地鐵,几乎沒有高架橋”,美國《商業周刊》這樣描述。但它在軟件業卻非同一般。經過一番訪問和考察,中國的軟件同行們看到了一些差距產生的原因。

那些去過印度的軟件業人士看來,印度軟件業能夠這么迅速地發展起來,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几點:政府支持、英語程度、人才儲備、重視管理以及開放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扶持。1991年印度政府發布文件大力扶持軟件行業,實施零稅賦,同時軟件和服務公司的銀行貸款“优先權”,引發了印度軟件行業的一場革命。而從1998年7月,印度政府決定由政府支持給金融風險資本設立10億盧比的基金,由“小型企業發展銀行”(SIDB)管理。同時規定銀行优先貸款給新創設的高科技風險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

“政府支持是印度軟件業發展的導火線。”雷軍說。另外一點,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他們非常容易進入歐美市場。翰林匯老總周軍認為,“這是他們的獨特优勢,是我們無法比擬的优勢。”

“而且,這里有一個發展大環境的因素。印度本身沒有軟件市場,所以他們不得不面向海外,”周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也造成了印度軟件公司的產品大多不是最終產品,而是中間產品,比如系統集成類軟件,這些就讓從業者保持生產過程的標准化,也就与國外接口容易。否則的話,他們就很難維持出口的局面。”

從標准化与產品流程入手

目前印度軟件公司中有170家公司獲得ISO9000質量標准認証,是世界上獲得質量認証軟件企業最多的國家。在得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學會最高級別的全球23家計算机軟件公司中,有15家是印度公司。

中國的考察者參觀了一家名叫InfoSys的公司,它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印度軟件公司,其市值一度高達450億。公司人數有9500人,2000年營業額估計有兩個多億美元,純利回報33%。這家企業是1981年一個工程師借了他太太150美元,和六個伙伴開始創業,1994年發展到300多人,2000年初達4500人,現在有9500人,很早就通過了CMM5(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証)和ISO9001國際質量認証。

類似的公司還有很多,但它們看上去都很像,大体是個軟件工厂,几乎什么活都可以干,ERP、CRM、電子商務等等,能适應任何机型、任何程序語言等。“印度的軟件企業重視的是產品開發流程与標准化工作。”

一位在印度軟件企業工作過的中國人把他的經驗拿出來与大家一同分享,即印度的軟件開發管理的特點是流程重于項目,流程管理人員獨立于研發部門,專門檢查研發部門的開發流程是不是按照既定流程走,如果流程不對,項目肯定就此停止。另外,所謂的項目經理一般都是從編碼人員升上來的,至少有四年以上的經驗,而公司所有的東西(包括草稿)都有文檔,其詳細文檔要求達到只有這個文檔就可以編碼的程度。

“重視管理与開放的態度使得印度軟件業的發展更為迅速”。通過ISO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証的公司數量巨大。

于是,印度軟件公司開發出來的軟件整個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而且相當穩定。“打開具体的代碼一看,拖沓冗長,水平不咋樣。”周軍說,“因為,印度企業不是靠一兩個軟件英雄搞研發,而是靠一大批軟件技術人員的分工協作。”所以,他們必須注重標准化,注重開發的流程管理,以与國際接口。

市場与人才難以拷貝

如今的印度,超過1000人的軟件公司有上百家,前五位的公司基本只做軟件開發,員工人數都在5000人以上。InfoSys六年前有三四百人,只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就發展到了接近一万人。

在中國的考察團參加印度的一個軟件大會時,作為參觀者卻經常被另外一些參觀者叫住。北京市軟件行業協會科技交流部的楊小姐告訴記者,“他們會問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是否需要什么產品与合作。”而這种情況在中國的展會上很少能見到。

顯然,印度人不放過每一次市場机會,他們的銷售意識十分強。一位軟件專業人士認為,這种銷售能力是并非能夠模仿的。

再者,印度有丰富的人才資源,而且很多是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以及一些從美國回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們最缺的是有十年背景的工程師。在印度,包括在美國,我見到的項目經理都是三四十歲的人。在國內項目經理和部門經理都是工作兩三年的人。”雷軍說。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的軟件公司可以讓高中生編代碼,而且能把軟件整体把握得很好,并得到相當好的設計文檔。“這是一個人力資源結构的問題。”北大青鳥APTECH總經理楊明先生認為,固然有些軟件是需要一兩個軟件高手來編程的,但是大多數軟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要更多的就是“軟件藍領”。印度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基礎技術人才,才使其在過去的10年發展中后來居上。

“這种軟件基礎人才,或者說軟件藍領正是中國目前最缺少的。”楊明告訴記者,“印度的做法正好值得我們借鑒。”當地一家名為APTECH的電腦教育公司,在印度就有1030個培訓點,每年培訓近100万電腦技術人才。也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培訓机构能夠培養出大量的能夠編程的“軟件藍領”,才使得印度的軟件企業可以形成“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件工程師”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构。

當然,市場銷售与人才是最難以完全拷貝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從去年開始,印度的軟件人才培訓方式已經被北大青鳥APTECH移植到中國,并專門從印度請來一位負責市場的副總和一位電腦教育專家,在中國培訓不同層次的軟件技術人才。楊明先生說,“不論如何,我們必須一點一點地學習与借鑒,才有可能赶超對手。”( 轉自《北京青年報》)


    相關文章
    

  • 香港新《版權條例》為軟件業帶來巨大市場 (3/27/2001)    
  • 微軟攜手摩托羅拉進軍移動通信領域 (3/22/2001)    
  • China Byte 特稿:Linux 大難題 (3/17/2001)    
  • 中國殺毒軟件業上演“生死時速” (3/12/2001)    
  • 微軟將宣布按時完成Office XP (3/5/2001)    
  • 印度軟件業發展迅速 (2/20/2001)    
  • 去年中國大陸信息產業總產值突破一万億 (2/18/2001)
  • 相關新聞
    去年中國大陸信息產業總產值突破一万億
    印度軟件業發展迅速
    微軟將宣布按時完成Office XP
    中國殺毒軟件業上演“生死時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