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卒隨筆(五)

吳稼祥中南海工作日記連載──溫家寶地位上升

吳稼祥

人氣 36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2日訊】 五、溫家寶地位上升

1、陳雲讓耀邦啓立受挫,小平讓喬木賦閑(1986年5月18日)

(1)貓兒刺

今天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改革討論會”的材料。

上午,進玉修改爲李鵬起草的紀念“抗大”50周年的講話稿。他邀我出去走走,說要討論一個問題。

我們沿中海東沿向北走。晨風清涼,柳枝牽曳,陽光在湖面上玩弄無數小金幣。

走到西苑門,門內擺著兩大盆裝飾性的植物,仔細一看,原來是貓兒刺!不知道它的學名叫什麽。每一片葉子都長滿了尖尖的刺,成星狀。看上去,雖不賞心悅目,倒也不汙景觀。記得小時候,和哥哥上山砍柴,砍得最多的就是這種貓兒刺。缺少保護的手腳,不知道被它們紮出了多少小血孔。貓兒刺很好燒,剛砍下山就可以當柴禾。它燃燒時,象澆了油一樣,火焰象爆發出來的,很旺,很亮,很熱烈,它一邊燃燒,一邊劈啪作響。當時家門前種了一小塊菜地,周圍的籬笆多用貓兒刺護上,雞往裏鑽時,一碰上貓兒刺,就會縮回來,貓兒刺能透過羽毛,刺到雞的身體。

現在,老家有煤燒了,不再有人上山砍貓兒刺。但它對於我兒時的貧寒之家,幫了大忙。現在突然看見它,覺得格外親切,仿佛見了親人。它雖然出身微賤,但在缺少植物的北方,卻被請進了宮廷。地位雖然不同,滿身的尖刺依然如故,決不因爲有高貴的目光投向它,它就變得象溫柔的紫羅蘭。

(2)陳雲讓耀邦啓立受挫,小平讓喬木賦閑

散步回來,進玉和我談了幾句當前的情況。我們都對中央黨校的狀況不滿,它成了教條主義的保護層,外殼非常堅硬。

“啓立本來要當中央黨校校長,但是……”進玉說。

我知道,陳雲那裏沒有通過。書記處去年末已決定免去鄧力群書記處研究室主任職務,讓王兆國接任。電文已發到各省,第二天卻緊急收回,陳雲堅決不同意。

他們爲什麽那麽硬朗,那麽有底氣?有蘇聯。蘇聯是他們心中的聖地,是他們手中晃動著的並時時想出示的王牌。蘇聯不改革也挺好,我們爲什麽要改?蘇聯是社會主義。陳雲一聽到否定蘇聯就不舒服。北大老鄉張炳九認爲,和越南打,製造三個障礙,是鄧小平的高招,他不想和蘇聯和好,不想讓保守派利用蘇聯壓國內的改革派。此論雖可疑,但中共高層對蘇聯持有不同態度是真實的。

蘇共27大一召開,改革呼聲日高,陳雲及其一幫人便蔫了,象被霜打了似的。據說,小平最近嚴肅批評了喬木,讓他少管閒事,去休養。喬木到了上海,陳雲也到杭州療養。

“蘇共27大對他們是釜底抽薪……”進玉說。

我同意他的這個判斷。要不,爲什麽蘇共27大一結束,中央書記處就開了兩次會討論蘇共27大呢,這是趁熱打鐵,讓保守派閉嘴。

(3)南海漫步

差不多每天晚飯後,辦公室的幾位同志,還有啓立的秘書張宏遵,建秀的秘書翁祥生,都要環南海漫步一圈。

這一天夕陽西下,晚風爽人,我們又嘻嘻哈哈地上了路。這半小時的路程是一天中最輕鬆最愉快的,每個人又恢復到人的狀態。

“有時,我真想在浴室裏吆喝幾聲,又怕離我辦公室不遠的胡總書記聽見。整天找不到人說話,憋屈得受不了……”張宏遵原是《天津日報》副總編,熱鬧慣了,進了深宮,自然受不了。

他的話音剛落,進玉馬上嘻皮笑臉地接上了:“我有個建議,請翁大秘給你找個每天給你打電話的人……”翁大秘的首長郝建秀在書記處分管工青婦,資源自然十分豐富。

“聲音要尖的……”

“要溫柔點的……”

“哈哈……”

這是在過嘴癮。走上一個小山坡,滿地野花,散發著陣陣清香。

“呵,還是野花香呵!”

“家花沒有野花香,是吧?”

“可不要沾花惹草呵!”

“哈,哈,哈……”

這半小時,不談正經事,肆意說笑,宣泄心中積澱。這是鬧市中的一片靜土,禁苑中世俗而又是人的笑聲。

2、“出賣”中南海的人們(5月21日)

(1)意識形態第三梯隊

進玉和我討論了關於重視教育等問題,要寫入李鵬紀念“抗大”的講話。

“寫文件要求簡明、準確、妥貼,要經得住推敲,要攻不倒。有些人否定一個文件,往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當然,要有新意。沒有新意,一個東西就成了廢話和套話。”進玉對我講文件起草課。

接著,他指點我的人生:“要要使自己成爲多面手,能說,能寫,能組織。寫理論文章你受過點鍛煉,其他方面還要提高,要寫得準確。中央要培養意識形態的第三梯隊,需要比較全面的人才。”

他是在暗示我的前途。其實,我並不想成爲意識形態的第三梯隊,我對意識形態沒興趣,我想做實際的經濟工作。

(2)“出賣”中南海的人們

午飯後,和宏遵、喬石的大秘陳繼平等人到瀛台散步。見一風塵僕僕的大卡車載滿貨物停在瀛台路邊,有幾個人在卸貨。上前一看,是湖北利川縣來的,在卸湖北利川縣産的煙,煙箱上卻印著“中南海”的字樣。

“從來沒有聽說利川縣産過什麽好煙……”我嘟囔了一句。

“要好煙幹什麽,不管什麽煙,打著‘中南海’的牌子,在中南海都能賣得掉。”繼平說。

這使我想起中南海商品部賣過的種種煙酒,各種物品和紀念品,很少有名牌産品,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的東西。

“爲什麽會這樣?”我問。

“嗨!有人在中南海唄!要麽是爲家鄉謀點利,幫助銷點産品,要麽有別的關係,還有的說不清楚……”繼平感慨道。

這就是權力與金錢的“結晶”,它不可能産生先進的東西。他們這是在出賣中南海,用神聖包裝兜售劣質産品。他們還是小人物,只能賣賣中南海,誰又能擔保那些大人物不去賣國呢。

3、百分之五的人想起黨(5月22日)

下午全室開會,研究起草一個聯繫群衆的文件。

進玉說,中央領導聽北京市的一個調查彙報,說在被調查的人員中,只有5%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急事時找黨組織,其餘的人都找親人和朋友。黨不受歡迎到如此地步,大概讓領導人十分吃驚,所以要起草一個文件,要求党的領導和組織密切聯繫群衆。進玉說,文件要寫好,不能一般化。

我表示,不論文件是否寫得一般化,都解決不了問題,因爲不密切聯繫群衆也不再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當然,不會因爲我發表了唐突的意見,文件就不起草。工作交給了黨群組的李任仕,讓他先拿出提綱。

4、中國沒有新聞的原因(5月23日)

昨夜北京市百貨大樓起火,《經濟日報》破例在未經什麽人批准的情況下,率先報道了。今晨中央台在新聞節目中播了這條消息。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

首先在飯桌上大罵的是鄧力群的秘書劉中海,附和者一片。

“這樣的消息發它幹什麽?”劉中海高聲嚷道。

“是呀,中央和北京市都還不知道情況……”

“我們都是聽廣播才知道的……”

“況且,情況沒有完全弄清楚,損失多少,事故原因……”

我這才明白中國沒有新聞的真正原因。不要小看這些人,他們可不是在街談巷議,可不是主婦饒舌,這些首長的秘書們的意見最容易變成命令。

他們懂新聞嗎?不懂。但他們有評點一切的嗜好。

剛剛出現的一點生氣,新聞界少見的生氣,很可能象一柱光亮有限的香一樣,就這樣被折斷。

5、溫家寶主持政治改革議事會(5月24日)

(1)政治改革應從發達地區開始

家寶今天主持周六的議事會,主要談政治改革的調研問題。他已準備接替兆國任中央辦公廳主任。

一些中央領導同志有一種擔心,怕政治改革涉及重大問題,所以一再強調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從具體問題出發。

啓立同志的秘書楊仲瑜談到一個很好的觀點,經濟改革首先從落後、貧困地區開始,人們活不好才要求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可能情況相反,首先從發達地區開始,人們生活好了,才想到民主等問題。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證明。蛇口和上海就率先全國進行了幹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

(2)機構病之一:惰性症

討論中,我想到一個問題,精簡機構爲何收效甚微,有一個原因就是法國思想家佩雷菲特在《法蘭西病》中所說的,“一切大機構,都愈來愈不是爲它的任務而存在,而是爲了它的人員而存在。”這可以說是百試不爽的規律。

機構一旦存在,要撤掉它很不容易。中宣部幹部局原來是管理整個思想界局級以上幹部的。書記處于84年決定改革幹部管理體制,一級管一級,中宣部不再管自己部門以外的幹部。任務不存在了,幹部局應撤銷。但是,不,他們寧可整天聊天,下棋,打撲克,也不願散夥。中宣部教育局也是如此。成立國家教委後,教育方面的一切工作都由教委管。這個教育局卻不願壽終正寢,它要爲自己的人員繼續提供廟宇。

即使動用強力撤了某個機構,它的幽靈依然不散,不是借屍還魂,把一個新機構變成舊人員的集結點,就是復活過去的僵屍,重新恢復原有機構。

6、朱厚澤:他們不知道當今誰在做“皇上”(5月25日)

誠德隨朱厚澤(當時的中央宣傳部部長--今注)赴上海、武漢歸來,我去看他,聊了一些情況。

“上海人已經在喝今年的新茶了,清香撲鼻;而武漢人還在喝陳年老茶,似乎還有點黴味……”

這是厚澤在武漢精神文明討論會上說的一句俏皮話,差點引起風波。會議結束時,武漢市委副書記引述這句話代表市委作了自我批評,說武漢的工作與上海相比,差距很大。

上海文化發展戰略討論會,讓所有與會者振奮,都在呼喚和諧氣氛,創造融洽的討論問題的環境,洋溢著才氣,蒸發著朝氣。我就聽到嚴家其從上海歸來興奮不已地盛讚這個會。可武漢人討論精神文明問題,還在大談商品經濟的消極後果,談純潔性,談反自由化,甚至談反精神污染……整個氣氛與當前的形勢蠻擰。

“他們這些人,”歸途中厚澤對誠德說,“不知道當今誰在做皇上……”。

說得好。下邊有許多人真的不知道誰在中央真正掌權,中央的主流派是誰。一聽到一點“精神”就跟,也不明白這“精神”是怎麽出來的,是不得已而爲之暫時讓步,還是非主流派叫嚷出來的。話又說回來,這能怪下邊嗎?似乎又不能只打下邊的屁股。前些天,向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等人通氣時,傳達今年1月2日書記處討論理論、文化、電影電視問題的紀要,文中還大談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言辭相當嚴厲。向下傳達的文件,大多是折衷的産物,象一個肥胖過度的女人,無法讓人把握住她的脈搏,只有“老中醫”才能看出門道。這不苦了下邊的人?皇上不只一個人,似乎誰都可以到金鑾殿上坐一坐。難怪地方官員不知道當今皇上爲何人了。

晚間嘉波、新豔夫婦來,都說要出國。北大有能力出國的人都走了,這是在放血呵。

7、機構病之二:雞多不下蛋(5月26日)

國家計委機械局6個幹部給委黨組寫了一封信,爲計委工作效率之低感到憂慮。下邊一個專案報上來,一年半載批不下來,有的近兩年沒有下文。有的報告寄來後,找不到下落。公文在許多機關(包括計委)長途跋涉,旅途艱難。有的京外單位,文和催辦的人一同到京,文不批人不走。你上班他到辦公室;你走他才走。文轉到哪兒,人追到哪兒。今天《工人日報》披露,有一個單位爲了建一棟樓,報批近三年,沒有結果。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象造成老母豬不育症的原因一樣多,但有一條可以肯定,機構越多,工作效率越低。有了一個機構,就要有權力。權力的象徵就是“批准”。每一道“批准”關,都是一個重兵把守的關卡,雖有關大將軍的本事,也難過關斬將,除非你成噸成車的好東西。只要一柱香燒不到,一道城門關死,你就完了,等吧,“一等”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機構病之三:互相別馬腿(5月27日)

爲起草聯繫群衆的文件,今天上午召開座談會,請北京朝陽區、崇文區、通縣和密雲縣的頭兒來談,溫家寶主持。

“‘推拖磨’,是當前官僚主義作風的突出表現。有作風問題,也有體制問題……”崇文區委副書記華森說。

“比如,下水道問題,難以解決,你不知道堵在哪里。院內的下水道歸房管局管,院外的下水道歸環保局管……互相扯皮,互相推諉。”

我想起了公路。我在廣東調查時,坐車路過廣東陸豐縣。我注意到,縣城裏的公路泥濘難行,柏油路面坑窪不平。一出城,又是坦蕩如砥的康莊大道。原因就是城內的路歸城建局管,城外的公路歸公路局管。

如此這般,每個機構都在別另一個機構的馬腿,誰也跳不了。最佳狀態就是原地不動。

9、溫家寶出任中央辦公廳主任(6月3日)

和福今到全國記協,請他們提供一批名記者名單,召開座談會,以便發現合適的人作爲書記處辦公室資訊員。

下午王青林傳達中央精神,兆國專職負責書記處的幹部工作,不再兼任中辦主任,由溫家寶接任。溫家44歲,北京地質學院碩士研究生,到青海搞過地質勘探工作。當過隊長和地質局長,後調到地質部當研究院長,接著出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耀邦請中央組織部挑一些優秀的部級幹部,作爲中辦主任候選人,家寶是進入最後決賽的三個人之一。決賽是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耀邦讓他們都參加會議的組織和秘書工作。最後,家寶表現最出色,於去年8月調入中央辦公廳任副主任。從啓立、兆國到家寶,都是學理工的。據說,兆國有一種理論:學理工的人不愛批評,肯幹活。

──原載《中國之春 》 2001年五月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十六大新名單 推胡錦濤任中共總書記 (5/11/2001)    
  • 傳江澤民只退國家主席 溫家寶當總理 (5/6/2001)    
  • 十六大政治局常委名單 全部換新 (5/6/2001)    
  • 卜大中: 工程師治國VS.律師治國 (4/30/2001)    
  • 國家領導成員名單 (4/23/2001)    
  • 中共政治局常委將四上四下? (4/18/2001)    
  • 《星期日獨立報》:中共新首領必將尊民主而生存 (3/11/2001)    
  • 人大會議 揭開中共第四代領導接班序幕 (3/5/2001)    
  • 溫家寶掌十五計畫 傳為朱噷基接班人 (3/3/2001)    
  • 北京重洗牌 胡錦濤勢將接掌總書記和國家主席 (2/25/2001)    
  • 曾慶紅的熱身活動和權力含金量 (2/15/2001)    
  • 十六大接班 胡、溫、曾「三頭馬車」脫穎而出 (2/14/2001)    
  • 胡錦濤負責組建十六大籌備領導小組 (2/13/2001)    
  • 最受《中國六四真相》衝擊的是溫家寶曾慶紅? (1/18/2001)    
  • 六四真相:5月19日趙紫陽廣場談話鄧小平憤怒 (1/6/2001)    
  • 「毒米」事件擴大 中國一片恐慌 (12/13/2000)    
  • 北京也發現「毒米」 溫家寶下令嚴查毒米事件 (12/12/2000)    
  • 總理人選,溫家寶呼之欲出 (12/11/2000)    
  • 亞洲周刊:吳邦國被視第四代總理接班人 (12/5/2000)    
  • 中國農民抗暴事件日益頻繁 溫家寶謂「減負」刻不容緩 (9/29/2000)
  • 相關新聞
    六四真相:5月19日趙紫陽廣場談話鄧小平憤怒
    最受《中國六四真相》衝擊的是溫家寶曾慶紅?
    胡錦濤負責組建十六大籌備領導小組
    十六大接班 胡、溫、曾「三頭馬車」脫穎而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