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卒随笔(五)

吴稼祥中南海工作日记连载──温家宝地位上升

吴稼祥

人气 26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2日讯】 五、温家宝地位上升

1、陈云让耀邦启立受挫,小平让乔木赋闲(1986年5月18日)

(1)猫儿刺

今天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改革讨论会”的材料。

上午,进玉修改为李鹏起草的纪念“抗大”50周年的讲话稿。他邀我出去走走,说要讨论一个问题。

我们沿中海东沿向北走。晨风清凉,柳枝牵曳,阳光在湖面上玩弄无数小金币。

走到西苑门,门内摆着两大盆装饰性的植物,仔细一看,原来是猫儿刺!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每一片叶子都长满了尖尖的刺,成星状。看上去,虽不赏心悦目,倒也不污景观。记得小时候,和哥哥上山砍柴,砍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猫儿刺。缺少保护的手脚,不知道被它们扎出了多少小血孔。猫儿刺很好烧,刚砍下山就可以当柴禾。它燃烧时,象浇了油一样,火焰象爆发出来的,很旺,很亮,很热烈,它一边燃烧,一边劈啪作响。当时家门前种了一小块菜地,周围的篱笆多用猫儿刺护上,鸡往里钻时,一碰上猫儿刺,就会缩回来,猫儿刺能透过羽毛,刺到鸡的身体。

现在,老家有煤烧了,不再有人上山砍猫儿刺。但它对于我儿时的贫寒之家,帮了大忙。现在突然看见它,觉得格外亲切,仿佛见了亲人。它虽然出身微贱,但在缺少植物的北方,却被请进了宫廷。地位虽然不同,满身的尖刺依然如故,决不因为有高贵的目光投向它,它就变得象温柔的紫罗兰。

(2)陈云让耀邦启立受挫,小平让乔木赋闲

散步回来,进玉和我谈了几句当前的情况。我们都对中央党校的状况不满,它成了教条主义的保护层,外壳非常坚硬。

“启立本来要当中央党校校长,但是……”进玉说。

我知道,陈云那里没有通过。书记处去年末已决定免去邓力群书记处研究室主任职务,让王兆国接任。电文已发到各省,第二天却紧急收回,陈云坚决不同意。

他们为什么那麽硬朗,那麽有底气?有苏联。苏联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是他们手中晃动着的并时时想出示的王牌。苏联不改革也挺好,我们为什么要改?苏联是社会主义。陈云一听到否定苏联就不舒服。北大老乡张炳九认为,和越南打,制造三个障碍,是邓小平的高招,他不想和苏联和好,不想让保守派利用苏联压国内的改革派。此论虽可疑,但中共高层对苏联持有不同态度是真实的。

苏共27大一召开,改革呼声日高,陈云及其一帮人便蔫了,象被霜打了似的。据说,小平最近严肃批评了乔木,让他少管闲事,去休养。乔木到了上海,陈云也到杭州疗养。

“苏共27大对他们是釜底抽薪……”进玉说。

我同意他的这个判断。要不,为什么苏共27大一结束,中央书记处就开了两次会讨论苏共27大呢,这是趁热打铁,让保守派闭嘴。

(3)南海漫步

差不多每天晚饭后,办公室的几位同志,还有启立的秘书张宏遵,建秀的秘书翁祥生,都要环南海漫步一圈。

这一天夕阳西下,晚风爽人,我们又嘻嘻哈哈地上了路。这半小时的路程是一天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每个人又恢复到人的状态。

“有时,我真想在浴室里吆喝几声,又怕离我办公室不远的胡总书记听见。整天找不到人说话,憋屈得受不了……”张宏遵原是《天津日报》副总编,热闹惯了,进了深宫,自然受不了。

他的话音刚落,进玉马上嘻皮笑脸地接上了:“我有个建议,请翁大秘给你找个每天给你打电话的人……”翁大秘的首长郝建秀在书记处分管工青妇,资源自然十分丰富。

“声音要尖的……”

“要温柔点的……”

“哈哈……”

这是在过嘴瘾。走上一个小山坡,满地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呵,还是野花香呵!”

“家花没有野花香,是吧?”

“可不要沾花惹草呵!”

“哈,哈,哈……”

这半小时,不谈正经事,肆意说笑,宣泄心中积淀。这是闹市中的一片静土,禁苑中世俗而又是人的笑声。

2、“出卖”中南海的人们(5月21日)

(1)意识形态第三梯队

进玉和我讨论了关于重视教育等问题,要写入李鹏纪念“抗大”的讲话。

“写文件要求简明、准确、妥贴,要经得住推敲,要攻不倒。有些人否定一个文件,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当然,要有新意。没有新意,一个东西就成了废话和套话。”进玉对我讲文件起草课。

接着,他指点我的人生:“要要使自己成为多面手,能说,能写,能组织。写理论文章你受过点锻炼,其他方面还要提高,要写得准确。中央要培养意识形态的第三梯队,需要比较全面的人才。”

他是在暗示我的前途。其实,我并不想成为意识形态的第三梯队,我对意识形态没兴趣,我想做实际的经济工作。

(2)“出卖”中南海的人们

午饭后,和宏遵、乔石的大秘陈继平等人到瀛台散步。见一风尘仆仆的大卡车载满货物停在瀛台路边,有几个人在卸货。上前一看,是湖北利川县来的,在卸湖北利川县产的烟,烟箱上却印着“中南海”的字样。

“从来没有听说利川县产过什么好烟……”我嘟囔了一句。

“要好烟干什么,不管什么烟,打着‘中南海’的牌子,在中南海都能卖得掉。”继平说。

这使我想起中南海商品部卖过的种种烟酒,各种物品和纪念品,很少有名牌产品,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我问。

“嗨!有人在中南海呗!要么是为家乡谋点利,帮助销点产品,要么有别的关系,还有的说不清楚……”继平感慨道。

这就是权力与金钱的“结晶”,它不可能产生先进的东西。他们这是在出卖中南海,用神圣包装兜售劣质产品。他们还是小人物,只能卖卖中南海,谁又能担保那些大人物不去卖国呢。

3、百分之五的人想起党(5月22日)

下午全室开会,研究起草一个联系群众的文件。

进玉说,中央领导听北京市的一个调查汇报,说在被调查的人员中,只有5%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急事时找党组织,其余的人都找亲人和朋友。党不受欢迎到如此地步,大概让领导人十分吃惊,所以要起草一个文件,要求党的领导和组织密切联系群众。进玉说,文件要写好,不能一般化。

我表示,不论文件是否写得一般化,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不密切联系群众也不再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当然,不会因为我发表了唐突的意见,文件就不起草。工作交给了党群组的李任仕,让他先拿出提纲。

4、中国没有新闻的原因(5月23日)

昨夜北京市百货大楼起火,《经济日报》破例在未经什么人批准的情况下,率先报道了。今晨中央台在新闻节目中播了这条消息。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首先在饭桌上大骂的是邓力群的秘书刘中海,附和者一片。

“这样的消息发它干什么?”刘中海高声嚷道。

“是呀,中央和北京市都还不知道情况……”

“我们都是听广播才知道的……”

“况且,情况没有完全弄清楚,损失多少,事故原因……”

我这才明白中国没有新闻的真正原因。不要小看这些人,他们可不是在街谈巷议,可不是主妇饶舌,这些首长的秘书们的意见最容易变成命令。

他们懂新闻吗?不懂。但他们有评点一切的嗜好。

刚刚出现的一点生气,新闻界少见的生气,很可能象一柱光亮有限的香一样,就这样被折断。

5、温家宝主持政治改革议事会(5月24日)

(1)政治改革应从发达地区开始

家宝今天主持周六的议事会,主要谈政治改革的调研问题。他已准备接替兆国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一些中央领导同志有一种担心,怕政治改革涉及重大问题,所以一再强调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

启立同志的秘书杨仲瑜谈到一个很好的观点,经济改革首先从落后、贫困地区开始,人们活不好才要求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可能情况相反,首先从发达地区开始,人们生活好了,才想到民主等问题。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证明。蛇口和上海就率先全国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

(2)机构病之一:惰性症

讨论中,我想到一个问题,精简机构为何收效甚微,有一个原因就是法国思想家佩雷菲特在《法兰西病》中所说的,“一切大机构,都愈来愈不是为它的任务而存在,而是为了它的人员而存在。”这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的规律。

机构一旦存在,要撤掉它很不容易。中宣部干部局原来是管理整个思想界局级以上干部的。书记处于84年决定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一级管一级,中宣部不再管自己部门以外的干部。任务不存在了,干部局应撤销。但是,不,他们宁可整天聊天,下棋,打扑克,也不愿散伙。中宣部教育局也是如此。成立国家教委后,教育方面的一切工作都由教委管。这个教育局却不愿寿终正寝,它要为自己的人员继续提供庙宇。

即使动用强力撤了某个机构,它的幽灵依然不散,不是借尸还魂,把一个新机构变成旧人员的集结点,就是复活过去的僵尸,重新恢复原有机构。

6、朱厚泽:他们不知道当今谁在做“皇上”(5月25日)

诚德随朱厚泽(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今注)赴上海、武汉归来,我去看他,聊了一些情况。

“上海人已经在喝今年的新茶了,清香扑鼻;而武汉人还在喝陈年老茶,似乎还有点霉味……”

这是厚泽在武汉精神文明讨论会上说的一句俏皮话,差点引起风波。会议结束时,武汉市委副书记引述这句话代表市委作了自我批评,说武汉的工作与上海相比,差距很大。

上海文化发展战略讨论会,让所有与会者振奋,都在呼唤和谐气氛,创造融洽的讨论问题的环境,洋溢着才气,蒸发着朝气。我就听到严家其从上海归来兴奋不已地盛赞这个会。可武汉人讨论精神文明问题,还在大谈商品经济的消极后果,谈纯洁性,谈反自由化,甚至谈反精神污染……整个气氛与当前的形势蛮拧。

“他们这些人,”归途中厚泽对诚德说,“不知道当今谁在做皇上……”。

说得好。下边有许多人真的不知道谁在中央真正掌权,中央的主流派是谁。一听到一点“精神”就跟,也不明白这“精神”是怎么出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暂时让步,还是非主流派叫嚷出来的。话又说回来,这能怪下边吗?似乎又不能只打下边的屁股。前些天,向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等人通气时,传达今年1月2日书记处讨论理论、文化、电影电视问题的纪要,文中还大谈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言辞相当严厉。向下传达的文件,大多是折衷的产物,象一个肥胖过度的女人,无法让人把握住她的脉搏,只有“老中医”才能看出门道。这不苦了下边的人?皇上不只一个人,似乎谁都可以到金銮殿上坐一坐。难怪地方官员不知道当今皇上为何人了。

晚间嘉波、新艳夫妇来,都说要出国。北大有能力出国的人都走了,这是在放血呵。

7、机构病之二:鸡多不下蛋(5月26日)

国家计委机械局6个干部给委党组写了一封信,为计委工作效率之低感到忧虑。下边一个专案报上来,一年半载批不下来,有的近两年没有下文。有的报告寄来后,找不到下落。公文在许多机关(包括计委)长途跋涉,旅途艰难。有的京外单位,文和催办的人一同到京,文不批人不走。你上班他到办公室;你走他才走。文转到哪儿,人追到哪儿。今天《工人日报》披露,有一个单位为了建一栋楼,报批近三年,没有结果。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象造成老母猪不育症的原因一样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机构越多,工作效率越低。有了一个机构,就要有权力。权力的象征就是“批准”。每一道“批准”关,都是一个重兵把守的关卡,虽有关大将军的本事,也难过关斩将,除非你成吨成车的好东西。只要一柱香烧不到,一道城门关死,你就完了,等吧,“一等”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机构病之三:互相别马腿(5月27日)

为起草联系群众的文件,今天上午召开座谈会,请北京朝阳区、崇文区、通县和密云县的头儿来谈,温家宝主持。

“‘推拖磨’,是当前官僚主义作风的突出表现。有作风问题,也有体制问题……”崇文区委副书记华森说。

“比如,下水道问题,难以解决,你不知道堵在哪里。院内的下水道归房管局管,院外的下水道归环保局管……互相扯皮,互相推诿。”

我想起了公路。我在广东调查时,坐车路过广东陆丰县。我注意到,县城里的公路泥泞难行,柏油路面坑洼不平。一出城,又是坦荡如砥的康庄大道。原因就是城内的路归城建局管,城外的公路归公路局管。

如此这般,每个机构都在别另一个机构的马腿,谁也跳不了。最佳状态就是原地不动。

9、温家宝出任中央办公厅主任(6月3日)

和福今到全国记协,请他们提供一批名记者名单,召开座谈会,以便发现合适的人作为书记处办公室资讯员。

下午王青林传达中央精神,兆国专职负责书记处的干部工作,不再兼任中办主任,由温家宝接任。温家44岁,北京地质学院硕士研究生,到青海搞过地质勘探工作。当过队长和地质局长,后调到地质部当研究院长,接着出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耀邦请中央组织部挑一些优秀的部级干部,作为中办主任候选人,家宝是进入最后决赛的三个人之一。决赛是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耀邦让他们都参加会议的组织和秘书工作。最后,家宝表现最出色,于去年8月调入中央办公厅任副主任。从启立、兆国到家宝,都是学理工的。据说,兆国有一种理论:学理工的人不爱批评,肯干活。

──原载《中国之春 》 2001年五月号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十六大新名单 推胡锦涛任中共总书记 (5/11/2001)    
  • 传江泽民只退国家主席 温家宝当总理 (5/6/2001)    
  • 十六大政治局常委名单 全部换新 (5/6/2001)    
  • 卜大中: 工程师治国VS.律师治国 (4/30/2001)    
  • 国家领导成员名单 (4/23/2001)    
  • 中共政治局常委将四上四下? (4/18/2001)    
  • 《星期日独立报》:中共新首领必将尊民主而生存 (3/11/2001)    
  • 人大会议 揭开中共第四代领导接班序幕 (3/5/2001)    
  • 温家宝掌十五计划 传为朱噷基接班人 (3/3/2001)    
  • 北京重洗牌 胡锦涛势将接掌总书记和国家主席 (2/25/2001)    
  • 曾庆红的热身活动和权力含金量 (2/15/2001)    
  • 十六大接班 胡、温、曾“三头马车”脱颖而出 (2/14/2001)    
  • 胡锦涛负责组建十六大筹备领导小组 (2/13/2001)    
  • 最受《中国六四真相》冲击的是温家宝曾庆红? (1/18/2001)    
  • 六四真相:5月19日赵紫阳广场谈话邓小平愤怒 (1/6/2001)    
  • “毒米”事件扩大 中国一片恐慌 (12/13/2000)    
  • 北京也发现“毒米” 温家宝下令严查毒米事件 (12/12/2000)    
  • 总理人选,温家宝呼之欲出 (12/11/2000)    
  • 亚洲周刊:吴邦国被视第四代总理接班人 (12/5/2000)    
  • 中国农民抗暴事件日益频繁 温家宝谓“减负”刻不容缓 (9/29/2000)
  • 相关新闻
    六四真相:5月19日赵紫阳广场谈话邓小平愤怒
    最受《中国六四真相》冲击的是温家宝曾庆红?
    胡锦涛负责组建十六大筹备领导小组
    十六大接班 胡、温、曾“三头马车”脱颖而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