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經評》﹕存儲晶片製造業何時復甦?

人氣 19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5日訊】生產存儲晶片一度好得就像印鈔票一樣﹐現在卻因為經濟衰退而導致需求下跌﹐該行業內到處都是悲觀論調。

《遠東經濟評論》報道﹐年產值300億美元的存儲晶片業目前正在艱苦度日。存儲晶片的主要市場是個人電腦﹐其增長速度比預期的要慢得多。存儲晶片業曾想當然地認為﹐每台個人電腦的平均內存量會穩步增長﹐但在過去一年裡﹐由於缺乏具有吸引力的﹑需要大量內存的新軟件問世﹐所以﹐每台電腦所需內存的平均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結果﹐全球的存儲晶片製造能力預期今年要擴大50%﹐但實際發貨量卻比去年下降了30%以上﹐價格也只有去年的一半。

觀察家們說﹐應用最普遍的動態隨機存儲晶片(即DRAM晶片)現在經常是以低於製造成本的價格出售。一場惡性的價格大戰正在迫使一些弱小的公司退出存儲晶片業界﹐而當市場好轉時﹐倖存者就能掙大錢。但這種好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呢﹖

製造商們普遍感覺悲觀。“今年的市場真是太可怕了我認為﹐下半年也不會有多大變化。沒有人知道這個市場什麼時候會反彈﹐”台灣最大的DRAM晶片製造商華邦電子公司(Winbond Electronics) 的發言人劉重光(Mike Liu)說。其他一些人也同意他這種觀點。

但是﹐美國研究機構Cahners In-Stat 的負責人兼首席分析師斯蒂夫.卡倫(Steve Cullen) 認為情況正在好轉。DRAM晶片業是一種週期性的行業﹐而現在正處於一個週期的底部。但製造商們不可能再遇到像20世紀90年代後期那樣的快速增長﹐當時每年的存儲晶片容量都比前一年增長一倍。

“今年下半年﹐收入將會開始恢復增長﹐假定經濟不會完全停滯不前的話﹐”卡倫解釋說﹐“但對於台式個人電腦﹐增加內存的需求並不迫切﹐消費者對降低價格比增加幾兆內存更為重視。”

因此﹐當存儲晶片的銷售額繼續升高時﹐“其每年增長的速度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放慢到50%到60%﹐”他警告說。

有些製造商一直希望今年能開始以較高價格銷售新的﹑速度更快的存儲晶片﹐並從中獲利。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哪家製造商得到了這筆橫財。英特爾(Intel)的新奔騰4晶片出籠時﹐原指望它能推動存儲晶片的銷售﹐因為它最好有快速存儲晶片配合。但奔騰4的價格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都過於高昂﹐而且由於合同的原因﹐在設計時就決定了奔騰4只能與美國Rambus 公司開發的一種存儲晶片技術配合工作。與此同時﹐Rambus 公司本身今年一直牽扯在幾家存儲晶片製造商的專利侵權官司中﹐Rambus 原本希望這些製造商能在有許可證的前提下生產晶片。由於這些法律問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包括韓國的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正在生產Rambus 晶片並從中獲利。由於大部分市場局限於無利可圖的標準晶片﹐韓國﹑日本﹑台灣﹑美國和歐洲的存儲晶片製造商關閉工廠﹐削減成本。許多製造商正在推遲其擴張計劃﹐儘管它們仍將引進新的生產工序以降低單位成本。

台灣華邦電子對它改變計劃作了一個最有創意的解釋。該公司說﹐它之所以要推遲在台灣南部建廠﹐是因為附近有一條新鐵路線造成的震動會影響生產。一些觀察家認為﹐該公司為一個因經濟方面的考慮而作出的決定找了一個普通理由作為借口。台北建弘證券公司(National Securities) 電子行業的分析師Milton Huang 說﹐其他公司正在採取萬全之策﹕新廠依舊在建﹐但先不訂購昂貴的晶片製造設備﹐等看到價格有改善的跡象時再說。有一些較大的公司﹐如美國的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以及日本電氣公司(NEC)和日立公司(Hitachi)的合資企業Elpida仍然在進行擴建﹐它們把賭注下在2002年初就會好轉的預期上。

的確﹐一些分析師說﹐像美光科技這樣的大型DRAM晶片製造商認為﹐目前的低價格對它們是有好處的﹐有利於它們把一些弱小公司排擠出市場的長期戰略。美林(Merrill Lynch) 的分析師約瑟夫.奧沙(Joseph Osha) 在上月發表的一篇報告中解釋說﹕“美光科技是能夠在目前環境下接近收支平衡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與此相比﹐據報導﹐韓國的Hynix(即以前的現代電子公司(Hyundai Electronics))背負著44億美元的沉重債務。它在第一季度就虧損了4億多美元﹐目前瀕臨破產的邊緣。該公司未回《遠東經濟評論》記者的電話。

存儲晶片業界的一些巨頭正在取得一些成就﹐這些成就把一些較小的公司嚇跑了﹐這些小公司的年收入一般遠不到10億美元﹐而美光科技的年收入大約是60億美元。以台灣的力晶半導體公司(Powerchip Semiconductor) 為例﹐它以前只製造存儲晶片﹐現在正急急忙忙地改造它的一些工廠﹐以轉產其他產品。但力晶公司的發言人楊錦治(Cecilia Yang) 說﹐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DRAM生產線用於製造存儲晶片是很好的﹐但用於製造別的東西又另當別論了。即令如此﹐到今年末﹐力晶公司將會把它40%的生產能力轉成生產各種晶片﹐比如數碼相機的影像傳感器。該公司是日本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 與台灣力捷電腦(Umax Data Systems) 的合資公司﹐它試圖通過上述舉措獲取利潤。

儘管前景暗淡﹐但一些好消息似乎正在出現﹕當製造商們花錢改造生產線﹑它們願意付出代價以脫離DRAM晶片業務﹐這本身就是一個肯定的信號﹕價格已達到可能達到的最低位。

預測何時復甦是很難的﹐但有一些充滿希望的信號。視頻遊戲機有可能成為今年聖誕節的熱銷產品﹐微軟(Microsoft)﹑索尼(Sony, 又名﹕新力)和任天堂(Nintendo) 這三家公司都在竭盡全力推銷各自的產品。每一種視頻遊戲機都裝有DRAM晶片。例如﹐微軟首次打入視頻遊戲機市場的產品叫做Xbox﹐每一台Xbox都安裝有價值25美元的存儲晶片。微軟宣稱將製造100萬台遊戲機﹐以應付聖誕節﹐節後還希望能銷售幾百萬台。這家軟件巨頭早就說過﹐美光科技將供應它的遊戲機所需的大部分存儲晶片。

有幾個因素可能會刺激今年下半年個人電腦存儲晶片的需求量。英特爾很快會降低其奔騰4晶片的價格﹐從而使奔騰4進入電腦的主流市場﹐同時選擇其他公司的內存晶片與奔騰4配合工作﹐而擺脫在法律上有糾紛的Rambus 公司。除此之外﹐微軟將在10月份推出一種新版本的Windows 操作系統軟件Windows XP。Windows XP 需要的內存比多數人正在使用的任何一種Windows 版本都要大。但現在還沒有把握說﹐人們一定會買Windows XP。這個操作系統的一個前期版本Windows 2000 的銷售並不如預期的那樣好。一些媒體報導說﹐技術問題有可能使Windows XP無法在今年聖誕節前準備就緒﹐而它原定於10月底上市。

美林的奧沙說﹐還有一個因素可能推遲存儲晶片市場的好轉﹐並且使它更加撲朔迷離。去年當市場不景氣時﹐幾乎每一家電子產品銷售商都積壓了大量庫存的存儲晶片和其他產品。沒有人想在今年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買方不到最後可能的時刻不會下訂貨單。

DRAM晶片製造商也處於同樣的小心狀態﹐只有個別例外。在這些例外之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美光科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家公司正是在1995年該行業上一次滑坡時不斷擴張而壯大起來的。那些小公司以及那些受財務困擾的公司(如Hynix)能生存下來就算萬幸了。正如華邦電子的劉重光所說﹕“我認為﹐今年該行業中的一些公司能倖存下來就很高興了。”

(原載遠東經濟評論﹐譯文摘自新浪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圖形文件的存儲格式与類型 (6/25/2001)    
  • 德開發出1500億兆超大容量光盤 (6/21/2001)    
  • EMC董事長看好第四季市場前景 (6/13/2001)    
  • 厂商推出高容量新品 內存進入GB時代 (6/12/2001)    
  • 日立與微軟合作開發數據存儲業務 (6/11/2001)    
  • IBM Microdrive微型硬盤簡介 (6/6/2001)    
  • IBM兩年內造出400GB硬盤 (6/2/2001)    
  • 假病毒警告:刪你的文件沒商量! (6/1/2001)    
  • 數據存儲巨頭EMC裁員1,000名 (5/29/2001)    
  • EMC削減廣告支出 (5/8/2001)    
  • 提高光驅的運行速度的方法 (5/8/2001)    
  • 亞馬遜(Amazon)公司非法跟蹤收集用戶信息賠償190萬 (4/30/2001)    
  • 1立方厘米存儲1000GB? (4/26/2001)    
  • 速度提高數十倍:遠紫外線技術計算机芯片的原型机問世 (4/26/2001)    
  • IBM研制出不會失憶的內存芯片–MRAM (4/19/2001)    
  • HP推出21款新服務器電器 (4/19/2001)    
  • LeftHand推動新网絡附加存儲模型 (4/14/2001)    
  • Lucent推出支持光纖通道的SAN技術 (4/11/2001)    
  • 電腦硬體類股全線攀升 (4/10/2001)    
  • Cisco Lucent爭相涉足基于互聯網的存儲業務 (4/10/2001)
  • 相關新聞
    HP推出21款新服務器電器
    IBM研制出不會失憶的內存芯片--MRAM
    速度提高數十倍:遠紫外線技術計算机芯片的原型机問世
    1立方厘米存儲1000GB?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