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製造業根留台灣 才能救失業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梅英/專題報導

黃毅雄直言,台灣現在跟中國的關係越靠越近,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有政治影響。他說,從香港的例子就知道,不可能一國兩制,香港的公務人員薪資甚至高過於香港特首,一旦台灣也落入那樣的景況,屆時公務人員死最快,商人、有錢人也不會是獲益者,得利的只是少數政客。

他建言,政府要想辦法把產業留在台灣,現在對於ECFA即將簽署,朝野吵成一團,他認為政府應該重視勞務財的重要性,只有製造業才是國家根本,也是解決失業率最佳良方,一旦全民能就業,內需提振、人民信心有了,生育率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黃毅雄說,討論台灣經濟問題,必須把德國、日本與南韓一併納入,台、德、日、韓,過往皆曾幾近於零失業率,德國長年2%。

德遷廠東歐 失業率10%

自從德國紛紛將工廠遷往東歐後,失業率升到10%,扣除德東後,德西約6%。德國平均每月貿易順差約150億美元,扣除給付捷克、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勞工約50億美元後,經常帳盈餘仍有100億美元,但勞務財流失後,內需乏力,經濟成長遲滯,不若以往活力。

南韓工業體質與台、日相似,但品牌發展竟凌駕於日本,附加價值高,不用委外移廠,也留住勞務財,失業率只3.5%。黃毅雄認為台灣政府的獎勵措施應多往這方面考量。

至於發展觀光,他指出,全世界觀光財最發達的兩個國家,一個西班牙,一個泰國,西班牙一年至少有300億美元觀光收入,但人民失業率卻高達20%,泰國甚至還要輸出泰勞,原因是觀光財只能少數獲利,無法雨露均霑。

黃毅雄說,雖然台股去年漲快一倍,卻不見社會民生改善,原因在勞務財流失,人民謀職不易,失業率居高不下。

他認為,台灣政府預算歲入1元,歲出1.35元,雖然嚴重,但還比不上日本歲入1元、歲出2元,且台灣創匯能力以人均數來看,台灣人創出1,000美元還高於日本的800美元;而日本每年大量向富有子民發行公債,外國人持有很少,日本非但沒有惡性通膨反而年年通縮,關鍵在於大家庭很會賺錢,如果是對內舉債,就像俗語說,「龜腳也是龜內肉」,這就不叫債留子孫。

補貼遷廠回台 聘工業者

他認為,對外賺的錢只要如數匯回,就不怕對內發公債,台灣政府有本錢可擴大預算赤字,把錢花在吃粥配地瓜葉者的底層勞工或農民。更甚者還可補貼遷廠回台聘用本地勞工的業者,業者只要付出中國勞工成本約新台幣八千元,政府再給本地勞工2.2萬元,共三萬元所得,如能這樣作,整個社會體質就會改觀。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