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冀施政報告關注房屋

【大紀元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關式明、鄭麗駒香港報道)最近樓市價格節節上升,不少業主希望好市放盤,有單位也不願意出租,市場租盤缺乏,令「住」這個民生問題難倒了租樓一族。據港大民意調查顯示,就特首將於周三發表施政報告,有高達88%受訪市民認為,報告最需要處理房屋問題。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透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分兩階段進行了市民對特首曾蔭權施政報告期望調查,發現不論是否給予提示,巿民都是認為房屋問題是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最需要處理的重點問題,認為房屋問題「非常需要」或「幾需要」處理的佔88%。

經濟發展是第二項受訪者認為需要處理的重點問題,然後是勞工就業、社會福利和教育,而受訪者對上述各項問題認為「需要」處理的回覆率分別有85%、85%、85%和82%。與去年同期比較,連續兩年排名首五位的4個項目中,巿民認為社會福利問題「非常需要處理」的比率大幅上升10%,而認為勞工就業、經濟發展和教育問題「非常需要處理」的,則分別大幅下跌17%、10%和7%。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指出,巿民對房屋問題的關注程度飆升,應該與政府剛剛進行的「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公眾諮詢」有直接關係。

星期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亦會檢討市建局角色,包括將來會側重協助組織小業主,自行將整幢物業招標重建。

房屋問題或變大山

地產經紀邱先生表示,最近樓價高升,不少業主都希望拋售物業,工作很忙。市民呂先生認為,現時樓價高罪魁禍首是地價高。市民吳小姐說,住房很重要,現在樓市很不正常,租盤奇缺,隨時容身之所不保,質疑香港的房屋問題,最後會不會像在國內一樣,變成了一座市民不能攀登的大山。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新方向有助市建局減少利益衝突的嫌疑,直接將物業標售,可以令小業主直接獲利。而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黃君華認為,市建局除了增加重建項目中細單位所佔比例,亦可以考慮限定每呎售價範圍。但有市建局董事指,做法會變成變相資助物業,可能與房委會角色重疊。

民團建議復建居屋

民間智庫公共專業聯盟(公專盟)於日前也就施政報告發表建議書,認為政府應每年復建8千個居屋單位,並按七、三之比分別分配予綠、白表申請人。由於公開發售部份與過去5年私人住宅入住量與落成量的平均差距相當接近,因而不會妨礙地產市場穩定。

公專盟反對任何形式的置業貸款計劃,認為會人為地推高對住宅物業的需求,樓價將進一步攀升,使市民的負擔更形沉重,會為政府帶來極大的道德風險,並建議政府建立公平的物業市場,又指政府是新土地的獨家供應者,針對近年土地房屋供應出現失衡,特區政府應恢復定期賣地,及提高土地儲備透明度。

行政長官曾蔭權指,會認真處理房屋、貧富差距、老人福利等複雜的民生課題,必須從多角度入手,有關的政策頗多,涵蓋範圍大。他又在社交網站Facebook留言指,施政報告的目光是長遠的,他相信,要真正幫助市民提升生活質素,不能依靠一次性的「派糖」,反而要針對處理結構性問題。◇

相關新聞
港貿發局指參展商須守國安法
港議員倡重塑深水埗排檔 締造文化旅遊區
港初選案|戴耀廷今開始陳情 辯方倡判2年
美國販運人口報告 香港被列第二級監察名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