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期「獨一代」 上有四老下有獨二代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0月24日訊】作為中國計劃生育產物的「獨一代」,自誕生,就被戴上了「小皇帝」的帽子。進入婚育期的「獨一代」,「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四位老人兩名年輕夫婦一個孩子)給他們的壓力大,四老的健康是他們最大的福氣了。當他們面臨「獨二代」;面臨就業、養老等壓力時心難安。

據《齊魯晚報》報導,家住濟南的「獨一代」王欣1983年出生,已經有了兒子牛牛,不到2歲,每週游泳一次,去一家幼教中心「上課」一次……這個家庭每個月為他支出費用三四千元。她說:「那時候其實我們都忙工作,城市裡的90%以上的孩子都是在幼兒園長大的,根本沒條件『慣養』,現在的孩子才算『慣養』。」
  
「獨一代」四合院裡長大 脖子裡掛著鑰匙

王欣的媽媽張長文一共休了84天的產假就上班了,王欣便由奶奶照看。

張長文當時在歷下區的機關單位上班,丈夫在街道辦上班。每天8點上班早晨7點半出門,中午不回家,晚上5點半下班,6點多到家,然後給孩子餵奶,張長文說:「白天一天吃的啥我都不知道,那時候奶粉都很少見。」「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休完產假後,直接將孩子送到託兒所。」
  
王欣上小學了,有一個院子裡的發小是同班同學,他們一起上學放學,學校離家很近,走10多分鐘就到,「從來沒有家長接送的,不像現在家長能把學校門堵了。」

在王欣記憶裡,她的童年是輕鬆的,快樂的,不知道甚麼是孤獨。「那時候我們脖子裡都掛著鑰匙,回家後先寫作業,寫完之後就跑到院子裡玩。」

80年代的濟南,很少有高樓大廈,大都是大街小巷四合院。四合院裡住的少則幾戶,多則幾十戶。在院子裡,隨便哪個鄰居,都可以幫著照看一會孩子,一個大人能看好幾個孩子。
  
張長文以前住的四合院裡有20多戶人家,「那時候真的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誰家包了水餃,都會先盛上幾碗給鄰居送去,誰家孩子大了,衣服小了,就送給小點的孩子穿。對於送來的衣服,無論新舊,沒有嫌棄的,不像現在。
  
被「慣養」的「獨二代」 「寧願看以前10個孩子,不願意看現在一個」

王欣現在街道辦上班,老公在一家媒體上班,兩人工資加起來一個月大概8,000元,但即使這樣,他們幾乎還是「月光族」。

王欣算了算花在牛牛身上的錢:請保姆每個月1,200元;出生之後每個月游泳4次花200多元;每個月去早教中心上課,一節課126元;買衣服、營養品等等每個月至少也要七八百元……這樣一來,每個月一般要在牛牛身上花三四千元。這些賬她以前都不敢細算,家裏的日常生活用品有時都是父母花錢買。「有了孩子後,我們這幾年沒打算攢錢。」

牛牛想要甚麼東西,當姥姥的張長文都會給他買,儘量滿足他。在張長文記憶裡,小時候幾乎沒怎麼在王欣身上花錢。「那時候的孩子也沒那麼嬌氣,在地上摔跟頭很正常,經常灰頭土臉的,很少哭。」只要不流血,家長也都不會感覺心疼。

王欣說:「我姥姥就說,寧願看以前的10個孩子,也不願意看現在的一個孩子。」

「四二一」下的壓力———「老人健康是我們最大的福氣」

王欣和老公的雙方父母都在濟南,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四位老人兩名年輕夫婦一個孩子)。如果不是媽媽已經離休,王欣真的不知道牛牛應該由誰來照看。

除了王欣的母親張長文退休,其他三位老人還都沒有退休。因為雙方父母都年輕,能幫他們分擔很多,王欣表示,「現在擔心的就是老人得病,那樣的話我既要照顧老人又要照顧孩子,會很累,所以老人健康是我們最大的福氣。」

比起一些也是「獨一代」的同事來,王欣覺得自己很幸運:四位老人都是有單位的人,退休了有退休金,看病可以報銷,家都在濟南,過年的時候也不用愁去男方家還是女方家裏。

和王欣相比,梁穎則沒那麼輕鬆,梁穎是工薪階層,雙方家裏掏光老底各自為他們湊了5萬,他們自己攢了5萬,付了首付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裝修時,梁穎父母來看房,興高采烈地「指導」了一番,然後又給了1萬元裝修費。裝修好後,梁穎的公公婆婆來看新房,兩個老人也很激動,「老了就有著落了。」

梁穎和老公對望,然後商量:「看來還得買一套。」可是,裝修時欠了一屁股債,每個月2,000多元的房貸,然後加上生活費,兩人基本上也屬於「月光族」。「其實我們最擔心的還是老人生病,現在一點積蓄都沒有,萬一哪一天急需用錢呢?」雖然有了房子,但是他們仍然心難安。

相關新聞
中國計劃生育受害者 冒險作證美國會
廣東省普寧市如此忽悠計劃生育檢查
四川射洪縣居民王正權訴計劃生育亂罰款
兒童訪民錄:安徽計劃生育逼死人命 陳翠華祖孫二人堅持上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