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滿意度11年來最低 或觸發極端事件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董韻採訪綜合報導)12月14日中國社科院發表社會藍皮書顯示,民眾對生活、政府的滿意度都下跌,有近七成四居民認為,物價高得難以接受。學者指出,通貨膨脹持續會引發更多社會問題,目前中國社會矛盾積累越來越多,各種群體事件頻發,併進一步可能觸發極端事件。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第4季度,城鎮居民對物價的滿意指數,降至11年來最低,有近七成四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居民對未來物價上漲的預期進一步加劇,有逾六成一居民預測下季物價再升。另外,有超過七成五的受訪居民認為,樓價過高和難以接受,比率是有數據以來的最高。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陳光金說,民眾今年對政府及生活整體滿意度均下降,如果持續,將成為社會問題,不排除部份民眾會採取向社會報復等極端行為:「而且時間延續一定的長度,比如說幾年或者兩年、三年都這樣,那就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居民對社會信心的下降」。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表示,很多食品的價格上漲了20%甚至是50%以上:「人民的收入增長實際上是比較慢的,跟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字是不一樣的。中國絕大部份百分之七、八十的就業是在民營企業甚至是個體戶,即使在你國有單位像我們在大學裡面,我們也感覺到好像10年這個收入就沒有甚麼增長,然後再加上物價的不斷上漲,遠遠超過CPI所顯示的一個數據。」

《藍皮書》指出,物價持續上漲,趨勢需要警惕,特別是對低收入人士造成的影響。胡星斗表示,特別是中西部的農村,他們很多生活費用都是靠相互借貸,如果遇到生老病死,基本上是不怎麼花錢看病,甚至是不治而亡。可能會觸發極端事件:「而且特別是現實生活中腐敗的,貧富懸殊的這樣的現象非常嚴重。那些事是有可能發生的,隨時在某地都可能發生各種極端的事件,而且群體性事件也有可能比過去會更多。」

保經濟增長第一位 控制通膨第二

此外,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宣佈,對2011年通貨目標作出調整,通貨膨脹率從3%調高到4%。

美國華裔經濟學家簡天倫博士對大紀元表示,這一政策調整說明,「因為利率沒有提高,所以它的目的是希望經濟增長。保經濟增長是第一位的,控制通貨膨脹為第二。實際上,政府的目標是保GDP增長,不在老百姓身上。」他說,「通貨膨脹率高了,老百姓的錢就貶值,在銀行存款相當於付利息,老百姓的錢就越不值錢,錢貶值了。」

他也表示,通貨膨脹率過高不排除會引起一些極端的社會問題。他舉例說,「89年的學生運動,其實跟通貨膨脹有很大關係。」

「GDP增長與老百姓的收入不是直接相關的。因為國內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相當厲害。」「通貨膨脹率提高,對食品的影響很大,(所以)對窮苦的老百姓來說,影響很大。對富人來說,影響不大。」 簡天倫博士說。「通脹率比存款利息高,這實際上是付利息。買的東西越來越貴,尤其是食品。吃穿費用大了,對生活有影響。對於低收入者,影響非常大。」

政府文件調子很高 效果很差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社會的矛盾積累得越來越多,尤其是土地拆遷,強徵土地強徵房屋造成了一些群體性事件。根據目前官方的一些數字,一年的群體性事件高達2、3萬起,而且群體性事件的定義就是50人以上才算是,由此可以看出這個社會的緊張度,並且這樣的矛盾衝突是越來越集中。

夏教授認為:雖然政府文件調子很高,但效果很差。他說,感覺喊的口號比較多。如果往深層挖,這涉及到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問題。

對於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是「防通脹,保民生」,夏教授認為是老調重彈, 他說,這樣的執政方式或者發佈規劃的這方式本身就有很多的質疑,這樣老百姓的參與度本來就很低,最後說出來的東西都是非常大而空的,很難有具體尺度指標來表明普通老百姓將從中怎樣受益。

相關新聞
加拿大八月物價降低 通脹不成威脅
Fed指通脹物價有上升壓力 美股翻黑急殺
物價忽高忽低 通脹壓力被掩蓋?
美國生產者物價七月大漲1%  通脹壓力漸顯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