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公務車16年特權難破 年支出近2000億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2月04日訊】大陸公車治理16年來,越治越多,目前公務用車消費支出每年高達1500-2000億元。民眾期待改革的聲音一浪高一浪。而已有的幾種“改革”模式屢屢招怨,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去觸碰特權。分析人士稱,如果體制不改,公車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實質性的突破。

人民網4日報道,坊間流傳,在京城的許多交警手裡,有一個車牌號碼清單需要牢牢記住,也許不經意間,就會錯攔下一輛高級官員的車。同樣在一個地方城市,重要人物的車牌號碼也是當地交警們需要做的功課。

公務車開支有增無減

位列三公消費之一的「公車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頑疾。公車需要改革,早已是達成社會共識、毋須細說的問題。可面對從公共財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車消費支出,儘管治理手段花樣百出,可公車治理之難,16年來仍舊寸步難行,結果卻是愈演愈烈。

11月初,媒體披露北京公務用車已達70萬輛,占本市機動車總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區,極大佔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資源。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當口,這一信息耐人尋味。

近日又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已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調研工作,廳局級以下官員專車或全部取消。並正在起草一份關於公務車改革的聲明,近日將對外公佈,但還並沒有新的關於公車改革的文件出台。

公車耗資年遞增27% 約GDP增速3.5倍

從1994年公車改革開始,已將近16個年頭。然而迄今為止,這項改革仍然沒有像樣的頭緒。據有關統計數字,早在「八五」期間,全國公車耗資720億元,年遞增27%,約為GDP增長速度的3.5 倍。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全國約有350萬輛公車,包括司勤人員在內耗用約為3000億元。

在社會強烈呼籲下,公車改革在2003年前後正式啟動,各地紛紛採取了「賣公車、發補貼」的辦法。然而,汽車在政府採購物品中始終佔據前三位,2005年全國政府採購公車花了600多億元,2006年則將一舉突破700億元,占財政部預計實現的3000億元全國政府採購規模的近1/4。

年公車消費1500-2000億元 購置增長率20%以上

近十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長約20%,約是GDP增速的兩倍。大大增強了公車的消費能力。尤其是一些原先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在地價高漲的今天,土地收入的增長確保了公車消費能力的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總量為200多萬輛,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1500億元-2000億元(不包括醫院、學校、國企、軍隊以及超編配車),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為20%以上。

據統計,社會上私家轎車每萬公里運輸成本是0.82萬元,而黨政機關單位公務轎車則高達3萬元以上,全國超編配車率達50%以上。有的部門和人員還採取虛開加油、維修發票等手段,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是福利還是特權?

中國特色的公車問題,購買時超編超標配置,使用時公車私用,維修保養費用更是高得離奇,無論是從購買、使用還是事後的維修,公車都在吞噬著公眾的利益,因此,民眾期待改革公車的聲音一浪高於一浪。

評論人士稱,從「遼陽市弓長嶺區書記區長一年享受8萬車補待遇」這類公車改革之怪現狀就可看出:一些地方的車改不是為了公共財政節約行政支出,而是將公車福利直接變現,車改變成了「贖買」。所謂的改革,本來備受質疑的公車使用,反倒利用貨幣補貼這一政策合法化了,公共資源已成了「唐僧肉」。動誰,也動不了特權者的奶酪。

國外:公車限於執行公務

據瞭解,在絕大多數國家,對公車的配備及使用都有非常嚴格的範圍。一般只有內閣部長可以配備專車,但也僅限於執行公務。近一兩年德國、法國都曾出現政府部長因公車私用,迫於社會輿論壓力而辭職的事情。

在中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官員的公車消費水平卻居世界前列,數倍甚至數十倍於發達國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特權氾濫。

與國外相比,儘管中國國內許多地方都有所謂的「條例」、「規章」、「措施」等等,卻沒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國家有規定,部省長級按一人一輛配備專車,但這些規定早已名存實亡。現在許多地方就連科級幹部都早已配有專車,更別說一個處長,美其名曰是「工作需要」,但其實質,就是享受特權。

「車改」變「車貼」

許多「車改」模式,不僅沒有著力去「改」掉公車使用中的特權,相反,是在「車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將公車使用中的特權合法化,其弊端集中體現在「車貼」的發放上。

目前,「車改」變「車貼」,而「車貼」發放的主要依據就是官職,如杭州市的「車貼」根據公務員的級別分300元到2600元共9檔,實行「車改」的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司局級公務員月補貼最高額為1200元,珠三角地區的縣處級幹部的月補貼額已達3500元,遼寧省遼陽市實行「車改」的兩區區級幹部則每月補貼6600元,而該區一般公務員最低只有100餘元。

體制不改,難有突破

近年來公車採購的反彈,宣佈了歷次公車改革的失敗。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曾總結,在近些年的改革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傾向,即凡是涉及減福利的,改革都非常神速,如國有企業改制帶來的失業下崗和高收入者的收入申報制度,而凡是涉及削特權的,都進展得非常緩慢,如公車改革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公車制度改革的呼喚日趨強烈。在安邦分析人員的分析報告中,研究人員認為,公務車使用人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天然反對公車改革。在財政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公車使用改革的「雷」會不斷地打下去,局部也會下些「陣雨」,但如果體制不改,公車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實質性的突破。

相關新聞
重慶欲立法設「襲警罪」引爭議
何清漣:趙連海冤案  並非一個人的悲劇
甘肅一高校強迫學生獻血引發關注
對國企首引用「王室豁免權」 港法律界表憂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