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6)

尼古拉.史登(Nicholas Stern)

人氣 5
標籤:

第三,我們來想像,儘管方法論有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堅定於我們所加諸的「顯示的道德」途徑。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而且這是下一個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強制計算「源於」市場的折現率大約6%),長期的、實質的(例如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低風險的消費,或其他貸款(例如美國或英國的政府公債)的利率,50 年只有大約1.5%,比長期投資報酬率大約5% 到6% 來得低很多。

有太多與風險和不完美的資本市場有關的原因,會造成不同的利率,其中包括資訊或風險型態的多樣化、投資者或金融家的特殊情況等等。而如果它們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學到什麼?事實上,消費貸款上無風險的實質報酬率──是1.5%,而非分析人員經常採用的6%,包含了更多相關的訊息。

這是因為我們使用一種社會福利的計算方式,來比較不同的路徑,這個方式是從無限期的未來的消費效用來看,所以是對消費的偏好,而非投資報酬的偏好,而這些偏好正是選定社會價值時爭論的焦點。

再者,無風險的利率應該更為恰當,因為不確定性已經直接且明確地包含於模型中;因此,它不應該透過折現率,個別地被隱含在內。即使如此,儘管它比其他利率更為恰當,這個被觀察到的1.5% 的利率也無法解決世代間價值的問題。

第四,這也很重要,那就是這裡有許多相關的財貨與勞務,其中最重要地,包括環境的財貨與勞務。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討論都沒有考慮到,不同財貨間的相對價格,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中,出現極大地變化。

如果我們投資於傳統財貨並且忽視氣候變遷的話,我們將會有較多的傳統財貨,以及較少的環境財貨與勞務。因此,相對於傳統財貨,環境財貨的價格可能會大幅提高。

有些人經常忽略這個重點,因為他們認為,即使未來氣候變遷的損害很嚴重,現在最好的策略不是投資於降低排放量,而是將資源投入其他的投資,若有必要時,再用這些收益去因應氣候變遷。假如我們真的照他們的建議去做,並且在未來某個時期,試著「矯正環境的損害」、「購買環境財貨」,或者「花錢解決我們所製造的環境問題」,這樣做的成本,將會大幅高於現在就採取預防性行動的成本。

如果我們只考慮消費財貨的折現率,而忽略其與環境財貨的折現率之間的差異,我們就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簡而言之,當財貨不是只有一種時,「投資到別處」這個論點,不僅誤解了這個基本的理論(事實上是基本的選擇),更忽視了氣候變遷的許多損害來源是不斷累積的,以及其不可回復的特性。

有一個「投資到別處」論點的說法,把在氣候變遷上的投資,視為是一種投資經濟發展的替代方案,而主張將資源用於其他計畫,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像是對抗瘧疾或增進水源的取得──這個立場的荒謬,在此應是相當明顯地。

當然,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標。然而,主張我們應該選擇投資這些目標而非氣候變遷,犯了一連串邏輯上的錯誤。首先,氣候變遷與發展計畫會相互影響,因為氣候變遷會損害經濟發展,因此將這兩者分開分析是一種錯誤。

第二,氣候變遷是一種外部性,同時是一種市場失靈,因此矯正這種錯誤應該能夠替社會帶來淨收益,而不是淨成本──我們為何不藉由矯正市場失靈,獲得這些收益?留給未來世代改善的環境和較少的其他資產,可以讓未來世代的生活更好,且不必讓目前世代的生活因此變差。

再者,氣候變遷的策略,不能被直接類比為道路或水資源的計畫,那些計畫可以在既定的公共預算中,被當作個別的投資計畫來分析。對抗氣候變遷的資源,必須來自所得的所有面向,尤其是消費這個面向,因此它不能被視為公共投資預算的一部分,雖然許多作者在提出氣候變遷的挑戰時,都試圖將它描寫成,僅僅是另一個公共投資分配的問題而已。

還有,氣候變遷的投資與社會整體的風險有關,而非只是狹隘的單一投資計畫,而且其大小以及與其他風險間的關係,也必須被明定於社會決策中。對於這個論點邏輯謬誤的討論,還可以繼續下去──這裡還有多重層次的混淆。這樣的論述在分析上根本站不住腳。

總的來說,這個途徑的邏輯,試圖從市場利率和報酬率,讀出評估氣候變遷影響的社會折現率,而因此在至少四個基本的面向上,犯了前述的「嚴重的分析錯誤」。除了直接地檢視道德標準之外,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案。

來自市場的資訊與來自決策者實際決定的資訊,有一些相關性,但是在運用時必須仔細瞭解:證據背後的決策本質,包括這個決策是誰做的,以及在什麼時期做的;市場的結構,包括市場的不完美;風險的要素;以及最後,檢視的是哪些財貨。

然後我們必須考量,所有這些事與討論中的道德決定、價值之間的關聯。而且我們必須認清它們之間最深刻的大象陷阱,也就是我們正於非常不同的途徑之間做抉擇,而折現率是視那些抉擇而定的──它們本身不會主導那些抉擇。往往在討論折現問題時,經濟學家對於這個邏輯的細節都是恣意妄為的。@(本文結束)

摘編自 《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 如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川震紀錄片 《公民調查》香港放映
全黑環保Google原來是個山寨版
台搶綠能商機   電氣二輪車問世
廣州黃埔發現8千餘噸輪胎廢棄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