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復甦—— 虎年經濟預測

標籤:

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指出,全球經濟復甦已經開始,但速度與力道緩慢而薄弱,而阻礙經濟回復的重要障礙,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國經濟陰霾,失業率居高不下;亞洲經濟,需留意資金過熱的風險;中國經濟過熱,而巴西、印度後勢看好。「保本」將成為投資人今年重要的課題。

際貨幣基金(IMF)在《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的報告中宣告:「經濟復甦已經開始,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延續復甦力道。」

IMF分析,這一波經濟反彈的主要力道,在於各國刺激經濟政策、央行大幅降息,與為信用市場作保、以及大量存貨的出清消耗。但是IMF提出警告,「這些力量預計在今年間便將持續消褪」。

世界經濟復甦 力道緩慢薄弱

「未來經濟復甦的速度與力道,肯定相當緩慢而薄弱。」IMF表示,阻礙經濟回復的重要障礙,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貧富差距更顯擴大,人均所得更出現十年來首次的負成長。

另一項影響經濟復甦速度的因素,是銀行機構對信用的緊縮與「去槓桿化」(deleveraging)。歷經金融海嘯與信用市場的崩潰,多數銀行表示在未來一年半仍無法將先前的呆帳打消攤平,因此銀行對於借貸、融資均趨於保守謹慎,預計今、明兩年間都將維持此態勢。

IMF還提醒,「在維持刺激經濟的同時,政府也同時要考量如何從其他方面刪減預算、降低財政赤字,以便將來經濟回溫、快要繼續成長時,卻因財政赤字問題造成自身的絆腳石。」

至於世界經濟成長率,IMF預估,二零一零年「依然持續低迷」,預測值為1.25%。明顯的經濟復甦預計出現在今年第四季,預計將出現1.75%的單季同期成長率,但失業問題仍將持續攀高。

而新興經濟體在中國、印度以及部分亞洲國家的帶動反彈下,去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為1.75%,今年可望回升至5%。


 

IMF的結論是,從近期來看,「全球經濟依然相當脆弱」,包括新流感、油價、地緣政治因素或國家保護主義等因素,都隨時可能擾動全球經濟的體質。長期的風險則主要出現在先進國家,例如赤字造成的財政問題、對企業抒困的後續成效與資金攤還問題等。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區總裁羅奇(Stephen Roach)也憂心,美國消費者趨向保守、開始儲蓄,使得全球經濟的消費端出現衰退現象。

羅奇預測,「未來三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平均約僅有2.5%,因此全球經濟仍然薄弱,禁不起再來一次任何形式的危機衝擊。」最令人憂心的是各國金融單位的退場策略可能失敗,或者突然爆發大規模的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經濟陰霾 失業率居高不下

世界經濟核心引擎的美國,失業率一度徘徊在10%,這已經達到大蕭條以來的歷史新高點,消費力道嚴重受創,今年的局勢是否回穩?

IMF認為,受到高失業率、刺激經濟方案的效用逐漸過期、以及與各國貿易額的減少,「美國今年的經濟復甦力道仍將軟弱」,預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5%;但今年下半年的失業率可能突破10%。中期來看,美國的經濟成長將停留在2%以下並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美國人民的儲蓄率已經達到5%,但這股儲蓄、節流的趨勢仍將持續成長,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越來越獲得人們重視。

《新聞周刊》(Newsweek)則認為,美國失業率可望回降至9%以下,但失業問題仍是主要難題。


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雖可望回降至9%以下,但失業問題仍是主要難題。(Getty Images)

亞洲經濟 需留意資金過熱風險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以出口為主的亞洲經濟體,包括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都出現衰退,中國大陸因有四萬億人民幣救市支撐,印度靠降低對出口貿易的依賴,豁免於受創深重。整體而言,去年第二季之後,亞洲經濟體早歐美一步復甦。

IMF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擴大財政支出與放寬貨幣政策;二、金融市場的反彈與資金的恢復注入,讓許多中小企業得以維持資金的取得,並因此改善企業與消費者信心;三、產品庫存大量出清後,帶動工業生產的產能恢復。

此外,債券市場的回溫與資金的流入,也為亞洲經濟體的復甦提供動力。去年前八個月,日本股市便上漲28%,東協四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股市更上漲52%。

IMF預計「亞洲經濟體復甦穩健」,接下來便要思考,何時及如何讓政府機制完成階段性任務、順利退場,為接下來的中期經濟發展做規劃考量,避免負債過重。

IMF認為,以往亞洲經濟過度倚重出口貿易與外部市場需求,不僅造成全球市場需求的區域性失衡,也讓亞洲經濟顯得脆弱。因此亞洲經濟必須轉型,不能再回到過去只靠外貿,而必須設法調整、提高內需市場的比重程度。

但為了因應危機而放鬆的貨幣政策,也相應帶來資金過多、過度投資、經濟過熱的未來風險,尤以中國需要留意。日本、韓國、台灣均需加強對國內需求的投資以調整經濟結構,從出口導向轉移至國內消費為主體。


 

中國經濟過熱 巴西、印度更看好

美國及歐洲的經濟尚未完全脫離險境,各界期待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能夠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領頭羊。但是,果真能夠如此嗎?

《新聞周刊》預測,中國經濟將因為房市、股市過熱泡沫化,導致經濟重創,並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deflation)。巴西將因為經濟成長迅速、擁有豐富原物料、政治穩定,可望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下一個最重要的經濟成長引擎。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前助理執行總編輯納斯波(Bruce Nussbaum)則預測,「印度將成為世界經濟成長引擎」。

納斯波認為,印度擁有廣大青年族群人口,不斷成長的中產階級,擁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英語流利的IT產業人才,政局穩定,印度可望穩定維持高成長。

他還說,歐洲則持續低迷。「由於金融海嘯後投入大批資金刺激經濟,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加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青壯年勞動人口逐漸減少,社福支出甚大等因素,歐洲今年恐將欲振乏力。」

「保本」是今年投資首要課題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投資大師麥嘉華(Marc Faber)預言,今年全球投資市場將較去年更動盪,他甚至認為,美國市場表現將優於新興市場。

麥嘉華接受CNBC電視台訪問時指出,去年對於投資人獲利,是絕佳的一年,因為大宗商品及股票先前都嚴重超賣。不過,「保本」將成為今年更重要的課題,因預期市場將飽受上下震盪襲擊。

麥嘉華解釋,美股自從去年三月觸及新低點,至年底已強勁反彈約70%,但新興市場股市反彈的幅度甚至大得多。他舉俄羅斯股市為例,指數如今已反彈高達220%!

因此麥嘉華預言:「今年上半年,美國市場表現將超越新興國家市場。」剩下尚待觀察的是,這是由美國市場繼續強勁上揚所造成,還是因為新興市場喪失動力的速度比美國快。

不過長期而言,麥嘉華仍看空公債,因為美國政府持續提高債務槓桿,他並未見到多少減債行動。

他指出,美國政府信貸總額占經濟體的比例仍持續增加,一旦聯準會(Fed)見到經濟復甦依舊脆弱,可能也只能印更多鈔票來救急。

麥嘉華還預言,儘管未來五至十年內,股價將高於目前水準,但屆時美元價值將比現在低。而當各國央行開始大印鈔票救急時,作為信託擔保的黃金,價格也將繼續上攀。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業者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則認為,如果二零零八年是金融危機的一年,二零零九年是政策救經濟的一年,那麼二零一零年就是各國分出高下的一年。

伊爾艾朗建議投資人:「應該把重點放在審視各國的經濟基本面,以及資產市場的價格水位,是否妥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