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而雋永 如詩的蕭邦

人氣 14
標籤:

李斯特說,蕭邦有著火山般的熱情,無邊無際的想像,但身體卻是如此的虛弱。

月一日是波蘭音樂家、偉大的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的二百周年冥誕,同樣內心纖細敏感的舒曼也是二百周年冥誕,馬勒則是一百五十周年冥誕,音樂之父巴哈則是離世二百六十周年,今年音樂界可謂熱鬧的一年。

蕭邦自幼在波蘭就被視為神童,一八一六年六歲時開始學鋼琴,一開始由姐姐和母親教導,而他驚人的音樂天賦很快的就展現出來,隔年七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就是創作於一八一七年,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札特」;八歲時舉行了第一場公開演奏會,十五歲時就出版了自己的鋼琴創作,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十九至二十一歲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在二十歲時,蕭邦為達到更高的音樂創作境界,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學習,就在那時波蘭卻爆發了戰爭,首都華沙淪陷於俄國人之手,蕭邦在愛國之心與悲憤的情感下,寫下了著名的《革命》。


蕭邦手稿。

李斯特演奏會上一鳴驚人

蕭邦一生的作品都圍繞著鋼琴而創作,三十九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他一生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充滿著對生命的謳歌,被譽為「鋼琴詩人」。李斯特曾說過,蕭邦有著火山般的熱情,無邊無際的想像,但身體卻是如此的虛弱。蕭邦在盛年時創作的曲目,熱情洋溢,充滿了力與美,但後來由於自身體力的下降,曲風變得曲折委婉。

有一個傳說談到蕭邦在巴黎初試啼聲時,沒有人認識他,但音樂天才李斯特很快就認出蕭邦是個天賦異秉的音樂奇葩。他對蕭邦充滿憐惜之情,完全沒有忌妒,並有意的想要讓蕭邦在藝術之都巴黎揚名立萬,因此李斯特特意以自己的名義開辦了一場演奏會,但彈奏的卻是蕭邦創作的曲目。正當觀眾如癡如醉的沉浸在全新的音樂曲風之際,會場工作人員逐漸的將燭燈一一拿走,當燈光再現時,台上現出了一張完全陌生的臉孔,儘管大家是如此的驚訝,但還是屏息聽著醉人的音樂在蕭邦的指下滑動。演奏完畢那一刻,聽眾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奮力鼓掌、叫好,年長蕭邦一歲的天才音樂家孟德爾頌也在現場聆聽。蕭邦就在李斯特的有意推波下,二十二歲那年轟動了全巴黎。

在巴黎,除了李斯特與孟德爾頌,蕭邦還結識了許多出色的藝術家和不同領域的朋友,包括音樂家白遼士、義大利作曲家貝里尼、鋼琴家希勒、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波蘭王子亞當耶恰爾托雷斯基與法國鋼琴作曲家的阿爾肯,而這也讓他有機會施展他的才華。同時蕭邦還收了許多從歐洲各地慕名而來的學生,讓他的生活不虞匱乏。

事實上,蕭邦很少在巴黎公開演奏,在生命的後幾年,幾乎只一年一次在巴黎著名的普萊耶勒大廳(Salle Pleyel)舉行演奏會。蕭邦與普萊耶勒家族有著不解之緣。當年普萊耶勒家族發現並贊助了蕭邦,蕭邦則喜愛彈奏普萊耶勒鋼琴。由於蕭邦非常細膩,擅長使用豐富的音色,所以他需要的是像畫家調色盤般的普萊耶勒鋼琴,以致有時到了沒有普萊耶勒鋼琴,蕭邦就拒絕作曲的地步。而蕭邦偉大的鋼琴作品也成就了普萊耶勒百年的威名。

由於健康因素,蕭邦無法做密集的巡迴演出,除了一次在法國盧昂開了演奏會,他絕少離開巴黎。終其一生,他的大型演奏會不超過三十場。

一見傾心卻無緣的瑪麗亞

二十五歲時,蕭邦遇見了老朋友伍德辛克斯(Wodzińskis)與他的女兒瑪麗亞,這位富有藝術氣息、迷人、聰慧的十六歲姑娘令蕭邦一見鍾情。隔年九月在德國的德勒斯登再度見到伍德辛克斯家庭時,蕭邦向年僅十七歲的瑪麗亞求婚,雖然瑪麗亞與他的家人都答應了,但蕭邦瘦弱的身體卻讓這場婚事始終無法在聖潔的聖壇前完成。在離開德烈斯登的那天早上,蕭邦振筆揮就,將他對瑪麗亞的情愫留在了他的作品《告別圓舞曲》Op.
69, No. 1。

回到巴黎後,蕭邦又創作了F大調練習曲,Op. 25,提名為《瑪麗亞靈魂畫像》,還同時利用波蘭詩人的作品創作了七首歌曲,一併寄給了瑪麗亞。

匆匆而過,後無來者

在結束這段戀情後,一位波蘭的伯爵夫人出現在蕭邦的生命中,蕭邦則為她創作了D大調圓舞曲,Op. 64, No. 1,這就是著名的《小狗圓舞曲》。

一八三六年,在李斯特的介紹下,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闖入了蕭邦的生活。這位裝扮男性化的作家一開始並未獲得蕭邦的好感,但熱情似火的喬治.桑為蕭邦的才華所傾倒,進而展開熱情的追求,兩人隨後一起生活了十年。在這十年中,蕭邦創作了大量的樂曲,雖然生活有諸多愜意,但也有許多的爭吵,戀情最終在一八四七年畫上了句號,距蕭邦的離世只剩兩年。

一八四八年,蕭邦在巴黎舉辦了最後一場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打算十一月在倫敦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計畫返回巴黎。一八四九年他的病情加重,十月十七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結束了流亡一生的鄉愁。

根據蕭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莫札特的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在遺願中他還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的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依然是鮮花不斷。後來蕭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蕭邦的墓上,使蕭邦能夠安息在波蘭的故土下。

蕭邦是非常敏感的大藝術家,無時無刻都在吸收其他創作,一生作曲受同期大音樂家多人影響。但誠如音樂家傅聰所言,即使是一生都在模仿蕭邦的俄國作曲家史克里亞賓也不算是繼承了蕭邦的作曲風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遠只有一個蕭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