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驅動電腦 創新研發不是夢

人氣 12

【大紀元6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電腦工程界長期以來,寐以求將DNA(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s)的分子應用在積體電路上,以取代近十幾年來,使用在電腦上的半導體晶片。在相關科學家的初步研究後表示,這個想法在未來有可能付諸現實,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如果這項技術開發成功的話,將會對半導體業將會產生重大的衝擊。

根據美國《生活科學》(Live Science)網站報導,傳統以矽為主要材料的半導體晶片,是一種可用電流驅動的複雜晶片電路,也是相關產品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積體電路零件。不過現今已有科學家,嘗試利用DNA獨有的雙螺旋並帶有生命訊息的分子特性,透過光線激發分子得到不同的訊號,以完成電子電路中的複雜邏輯運算,藉此開發革命性的創新替代產品。若這項技術研發成功,DNA將可能取代半導體,成為新一代積體電路。

這項技術的關鍵因素在於DNA的奈米結構, 能夠快速的在「0」與「1」之間做切換,進行電路的開與關,以及二進位的邏輯運算。此外,光線還可以刺激DNA結構,得到訊息回應;在整個DNA電路運行及運算過程中的速度,比執行矽半導體運算的速度快上許多。

設計原理是:當光線照射到決定DNA顏色的色基(Chromophores)單元時,單元會吸收光線的能量,激發產生電子;這些電子能量被傳送至鄰近不同的色基團時,會發射出不同波長的光線;經由偵測器分辨這種輸出與輸入光線的差異,進而組成複雜的二進位邏輯運算電路。

杜克大學副教授Dwyer表示,傳統的半導體技術已達到了物理極限。他說:「這是首次證明在DNA分子層面,也能具有高能量和快速處理的程序,而且其具有高感應能力。」

最近的實驗證明,僅由DNA和其它分子混合成的小片段,即可創造出數十億個與鬆餅格子形狀一樣,且體積極小的DNA分子結構。這些奈米結構,可建立各種電路應用的小區塊,舉凡生物醫學到電腦領域都可使用。

眾所皆知,DNA是由兩股互補鹼基配對形成的分子所構成,這兩股DNA有相互親合的力量;按照需要的DNA片段,能夠將兩股計畫配對的DNA,以任意的順序組成DNA的分子。Dwyer認為,這個以生命訊息為基礎的系統,可以製造出低成本且無限量的複雜邏輯電路。如果此推論合理的話,一位研究生一天內,在實驗室的桌上所製造的DNA電路數量,便能夠比全世界一個月內,製造出的晶片總產量還要多。

Dwyer進一步用拼圖來比喻,製造DNA積體電路就像拿起幾片拼圖塊,把它們仍進一個盒子裏,再搖動盒子,那些拼圖塊就會逐漸的找到相鄰的圖塊,循序漸進的把圖案拼湊完整。

Dwyer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最近的實驗中,已能運用16塊色基團,設計出複雜的電路。研究小組希望在進一步研究中,可讓數十億片色基拼圖,自動的形成數相同的電路圖。

基本上極微小的奈米結構就是一個感應器,此項新發現除了可運用於半導體晶片產業上;還可能應用到許多生物醫學的領域上。例如微小的DNA結構,對不同的蛋白質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利用一滴血液,即能以不同的相關蛋白質指標,偵測出各種隱藏的疾病。

IBM公司也在去年提出,利用DNA取代矽材料的初步研究成果,科學家將其稱之為「DNA摺紙技術」(DNA Origami)。科學家先以傳統的晶片製造一蝕刻電路圖,然後將DNA溶液倒在矽材表面,DNA會依其電路圖形,自我組合成微小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此技術的關鍵重點在於,DNA結構是否能夠正確、精密的自我組合成矽材上的電路圖形。

不過科學家們表示,儘管這些技術具有未來的發展潛力,但是距離實際的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因此,是否真的能對半導體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現在還無法做出定論。但DNA電路一旦實現為可行的商業模式後,將對科技產品與產業面貌,產生重大的影響。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28天擁有健康心臟 減少92%罹病妙招
研究:笑具運動功效 看喜劇片有益健康
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4)
福耶禍耶 用人工構建的遺傳密碼再造生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