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成長的能源與環保問題

亞洲大錢潮:中國能解決結構問題嗎(3)

野村總合研究所

標籤:

◎政府、企業、國民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國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消費行為也變得活絡了,然而隨著家電製品或汽車等的購買者增加,環保政策不完善的中國企業工廠就必須大量生產,結果導致能源消耗量與廢棄物數量激增。

若從中國的環保、能源問題的原因結構來思考,中國政府與企業的遲緩因應態度、環保、節約能源的基礎建設不夠完備、變熱絡的消費者生活行為與意識不夠成熟等都是原因,就將這些原因歸納為「政府與企業的因應」、「基礎建設的完備」、「國民意識」等名詞,一定要針對這些原因想出配套措施才行。

關於環保問題與能源節約問題,企業的態度很重要,假設就算實施嚴格的懲罰制度或設立優惠制度,在有人來檢查時,當然會正常運作,但等到檢查完畢,馬上又故態復萌,如果不對企業進行監督管理,這個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

在中國,正確做法不是取締企業,而是要嚴格管理監督負責取締企業的行政組織,這樣才能根本解決。

如果將環保或節約能源的績效,變成行政官員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那麼大家一定會戰戰兢兢,如果沒有達到績效目標就予以解雇,為了達到目標一定要採取強硬措施才行。只有嚴格監督行政組織,這些人才會認真地監督企業。

中國有句話,叫做「一票否決」。意思就是說,所有指標中只要有一個未達成,行政官員就要被迫辭職,中央政府頒下指示訂立目標,地方政府無論如何一定要努力達成目標,就必須善用政治特質,才能解決環保、節約能源的問題。

◎極具挑戰性的節省能源目標

第11次五年計畫中,已經開始在提倡,今後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人口、資源、環保要與經濟成長做協調,轉型為省資源型、環保型的經濟成長模式。

也就是說,之前的中國是因為大量的資源投入才促成經濟成長,今後則是要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來達到經濟成長的目標(圖表4-3)。

另一方面,這次的五年計畫,正式名稱由「計畫」變更為「規劃」。中國是在一九九四年開始,將市場經濟這四個字明文記載於公文書上,然後經過十多年時間,瞭解經濟數值目標並不是靠計畫(強制性)而實現,用「計畫」這個名詞,會讓人覺得是透過一雙「看得見的手」來操控經濟,所以就變更名稱為「規劃」,削弱強制感(但是本書是用日文闡述,所以不用「規劃」二字,而是用「計畫」表示)。

「規劃」的意涵與政策較接近,有著希望13億人民朝哪個方向努力的指導意圖。此外,數值目標也分為由「看得見的手」所主導的「預期性指標」(標準線定位)與一定要努力達成的「約束性指標」兩種。

這次的五年計畫中,將相對於國內總生產量的能源消耗量、工業增加值(概略毛利)的用水量、森林消耗率視為「約束性指標」,為了達到目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背負著具體的責任。

如此一來,關於環保、節約能源的目標就被訂為定量目標,明白記載於這次的五年計畫中,這算是劃時代的舉動。

國內總生產量的能源消耗量以減少20%為目標,但其實在中國每個地區、每個業界、任何企業對於如何節省能源,以及可以節省多少能源等的基礎分析資料都不瞭解。

因此,二00六年的節省能源對策,首先必須要清楚掌握必需能源消耗狀況,可能要等到二00七年以後才能真的貫徹節省能源措施。

而日本則有度過兩次石油危機,歷經能源使用率急速增高的經驗。一九七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到一九八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的七年時間裡,剛好修正了GDP能源消耗原單位的數字,要降低20%。

而這個降低20%的目標直到20年後,也就是二00一年度才達成(圖表4-4)。一九七0年代的日本,每位國民的GDP急速成長,已經超過二000美元,與中國即將迎接的國民所得水準很接近。

可是,當時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是一年4~5%,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則持續維持在10%。毫無任何資源的日本,因為有了石油危機等的外來資源限制因素存在,才能讓節省能源政策普及,並讓企業合理化經營,而中國生產量排名世界第一的石炭,可以預測今後也將配合經濟成長而增長。這麼一想,日本七年間就達到的20%目標,要讓中國在五年內就達成很難。

關於工業增加值的用水量,目標是五年內減少30%。現在中國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回收率)是60~65%,跟一九七三年的日本情況很像。日本為了提高工業用水的回收利用率,從新河川取水的必要水量(淡水補給量)於一九七三年大幅減少(圖表4-5)。

回收率增加,加上企業也努力節約用水,以及從重化學工業中心轉型為機械工業為主的組裝型工業,讓組裝型工業比重提高,並將工廠外移,這些因素作用下,讓日本今後的工業用水總量沒有再提高,成功地減少了。從這個經驗來看,現在中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抑制淡水資源的取用量,也就是要想想該如何提升工業用水的回收率。

◎中國政府的環保問題政策

在第11次五年計畫公布前,國務院就發表了中長期環保對策方針,內容是「國務院決定力行科學發展觀念,強化環保」。這個計畫宣稱環保政策成果將被列為地方政府的行政成績評量標準。

以政府的角色來整治環保標準,調整綠化、制裁惡質業者、徹底監控環境物質、確保環保政策的財務資源等,制定了綠色GDP的地方行政評價基準。

關於綠色GDP,北京、天津、河北療、遼寧、安徽、浙江、廣東、海南、重慶、四川等十個省.市被視為模範區,二00六年的綠色GDP計算體系就是以這些省.市為基準來做預算推估。

就這個透過政府的強化機能政策與評價指標的修正,中國各地的環保基礎建設投資將會增加吧!這麼一來,可以預測到,整個中國的環境惡化速度將可以獲得延緩。@(待續)

摘編自 《再現金磚!亞洲大錢潮》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華爾街的謊言(12)
分析師:德經濟受益於希臘危機
市場營銷系列:中國資本積累該不該受苛責
兩岸政策滿意度 台灣官方民調兩極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