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藝術大師劉國松台縣府藝廊展出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北報導〉8月21日至9月12日,水墨藝術大師劉國松,珍貴作品在台北縣政府三樓縣府藝廊展出「劉國松21世紀新作展」,現場展出30件精采水墨新作。在開幕式中,由台北縣政府文化局長卿敏良代表周錫瑋縣長,頒贈展出紀念牌給藝術家劉國松,感謝水墨藝術大師劉國松提供珍貴作品展出,並祝賀展出圓滿、成功。

享譽國際藝壇,作品廣獲歐美各國美術館、博物館典藏的藝術家劉國松在國內、外的藝術領域裡,無論在創作上、藝術論述出版與發表,水墨藝術大師劉國松不只是在傳統中持續創新、突破,豐盛的藝術智慧更是影響藝壇深遠,縣府非常感謝藝術家劉國松提供精采的創作,讓喜愛水墨的民眾有機會欣賞一場難得的水墨盛會。

藝術家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省蚌埠,祖籍山東省青州,1955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個人成就曾獲1966榮獲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1968年當選國內「十大傑出青年」、1969 獲美國瑪瑞埃他學院主流六九國際美展繪畫首獎、1980 列入英國出版的成就人士錄、1981 列入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1982年名列《美國名人大辭典》、2008獲得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等各類獎項肯定。

整個創作歷程中,劉國松不間斷的創造表現技法,像是1961年發展「拓墨法」;1963年發明「劉國松紙」,並進入大筆觸時期;1965年開始採用「拼貼法」;1966年的「兩截式」構圖階段;1969年受美國「阿波羅八號」太空船自月球拍攝地球的照片影響,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1970年受極限藝術影響,以噴槍創作「月之蛻變」系列;1972年開始研究使用「水拓法」;1986年創造「漬墨法」,每次的蛻變,都讓劉國松的藝術創作境界更上一層。

劉國松不只在創作中持續突破自我,也經常發表文學與美學論述,相關藝術文章、出版無數。創作的作品不僅受兩岸三地美術機構典藏,更獲歐美許多國家美術館、藝術中心與博物館,以及大學院所、私人機構爭相購藏。2010在英國倫敦Michael Goedhuis畫廊個展,作品「日月相照」更獲大英博物館收藏。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7日專電)享譽國際的現代水墨畫家劉國松闊別30年後在倫敦舉辦個展,25幅呈現卓越藝術境界的精品,受到英國藝術界高度讚譽,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更有意收藏他的作品。
  • 台中市七期建商鼎泰營建機構推出建案,是在中區推出幾十年來的第一次住宅案,看好中西區經濟將復甦,董事長施鵬賢17日並在接待中心舉辦英國藝術大師-貝馬丁先生雕刻藝術展,提供中區民眾方便前往欣賞。
  • 2010年7月的第一個週末,緬因州巴斯市(Bath)舉行了為期四天的「第38屆巴斯傳承日節(Bath Heritage Days)」。從2日到5日,市中心不同地點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包括現場樂隊表演與狂歡節、藝術展出、食品節、兒童節、煙花表演、船艦遊行、街道遊行、書展、車展、長跑比賽等,吸引了約6萬名遊客和來自周邊各市鎮的家庭參與。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