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翰大教堂:荷蘭的哥特式建築典範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聖約翰大教堂(荷蘭語為Sint-Janskathedraal)不僅是荷蘭數一數二的大教堂,也是荷蘭哥特式風格(Dutch Gothic style)的最佳典範,更是14世紀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今日的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典型哥特式建築著名的變體。

大教堂的故事在1185年展開,當時布拉班特(Brabant)的公爵亨德里克(Duke Hendrik)在荷蘭北布拉班特建立首都斯海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最初,有一座羅馬式風格的教區教堂建於1220至1340年間,供奉福音傳道士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

但在1340年左右,教堂開始以哥特式風格進行翻修,反映出城鎮的富裕和教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1366年,它成為一座學院教堂(collegiate church),也就是教堂開始由世俗或非修道院的神職人員管理。到了1505年,除了塔樓外,大部分原有的羅馬式元素都遭移除。聖約翰大教堂已然是一座哥特式教堂。羅馬式磚造塔樓(鐘樓)是這座荷蘭天主教堂中最高的塔樓。鐘樓下方有配置鐘琴(carillon)能演奏鐘聲。另外,鐘樓的半圓拱形窗戶可讓自然光照入室內。

羅馬式磚造塔樓(鐘樓)是荷蘭天主教堂中最高的塔樓。鐘樓下方有內建的鐘琴演奏鐘聲。半圓拱形窗戶可引入自然光。(Shutterstock)

新教堂工程在1525年左右完成,這座哥特式教堂在1559年成為主教座堂。1584年的一場毀滅性火災摧毀了木製塔樓,導致大教堂倒塌。新的十字形教堂大約在1600年完工,保留至今。1830年的大火燒毀了西側塔樓,但在1842年修復。教堂第一次整修是從1850年到1946年,第二次是從1961年到1985年,而最後一次修復則在2010年開始。教堂在第二次整修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宣布大教堂為次級聖殿(minor basilica)。

儘管歷經翻修,聖約翰大教堂仍然是荷蘭中世紀建築的象徵,尤其是以布拉班特公國(Duchy of Brabant)命名的「布拉班特哥特式」建築風格為代表。與意大利哥特式不同,布拉班特風格採用質地較軟的石材,特別像石灰石或砂岩,以利進行高度細緻的雕刻,從而塑造出整體風格的建築。大教堂所在地──北布拉班特市,是公國四個首都之一。

聖約翰大教堂的立面是「布拉班特哥特式風格」的代表。與意大利哥特式不同,布拉班特風格採用質地較軟的石材,像石灰石或砂岩,以利精緻的雕刻從而塑造出整體風格的建築。(Shutterstock)

雙排飛扶壁支撐著唱詩班和中殿的外牆,上面妝點著許多雕塑人物。這些雕塑是根據原稿和繪圖製作,有些較新的作品是19世紀時安裝上去的,總計有超過95位十九世紀的荷蘭人物造型。

裝飾在雙排飛扶壁上的雕塑人物,造型來自十九世紀的荷蘭人物,數量超過95座。(Shutterstock)

大教堂室內以十字形(cruciform)的平面設計,中殿位在中央,兩側的過道延伸至迴廊(ambulatory)和兩側的禮拜堂。雖然中殿天花板不像法國哥特式中殿那樣高,但柱子也朝上連接至肋狀拱頂天花板。大教堂因配置淺色石材和尖頂拱形窗,整體顯得明亮。室內還裝飾著各種藝術品,包括畫作、濕壁畫、彩色玻璃花窗和六百多座雕像。

中殿內高挑的柱子連接至肋狀拱頂天花板。淺色石材和尖頂拱形窗,讓空間顯得明亮。室內還裝飾著多樣藝術品,包括畫作、壁畫、彩色玻璃花窗和六百多座雕像。(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拱形天花板以細長的高柱支撐。淺色調天花板上可見描繪精緻、色彩鮮豔的太陽位在整個藍色背景之上,周圍環繞著細密複雜的葉片和枝葉造型圖樣。一旁還有尖頂拱形窗戶與不鏽鋼架玻璃窗,把自然光引進室內。點擊這裡看圖片

聖約翰大教堂不但收藏許多中世紀雕塑,且多處配置彩色玻璃花窗。花窗描繪早期基督教會的聖經故事與場景,例如聖蘭伯特(St. Lambertus)祝福一群皈依者的場景,這是1889年由海森曼斯和卡普羅尼爾(L.C. Hezenmans and J.B. Capronnier.)創作。

彩色玻璃花窗描繪的場景是聖蘭伯特祝福一群皈依者。1889年由海森曼斯和卡普羅尼爾(L.C. Hezenmans and J.B. Capronnier.)創作。(Shutterstock)

教堂側邊入口處的拱形天花板壁畫下方可見大型管風琴位。木製風琴盒由木匠法蘭斯‧西蒙(Frans Simon)在1620年建造,公認是荷蘭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風琴之一。幾世紀以來,不同的管風琴設計師會根據當時的流行進行翻新和升級。最近一次的更新可追溯到1984年,今天教堂裡看到的管風琴,同時配備著老式與新型的音管。

大型管風琴位於教堂側邊入口處拱形天花板壁畫下方,公認是荷蘭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風琴之一。今日所見的管風琴,配備著老式與新型的音管。(Shutterstock)

原文:St. John’s Cathedral: Dutch Gothic in the Netherlan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