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原民遷村 衝擊文化生活

莫拉克風災週年系列報導六之三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陳守國7日綜合報導)「下山後絕對不能放棄我們的文化」,族裡年輕人答應後,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老頭目陳德茂才肯帶著族人遷村,住進漢人居多的市區。

台東縣大武鄉大竹村富山部落在莫拉克颱風過後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列為遷村部落,但部落長者對遷村有疑慮,尤其是要住在漢人居多的市中心。

為化解長者的疑慮,部落年輕人組成「富山遷村自救會」,積極與行政部門溝通,另一方面也同意不會放棄原住民文化,才讓老人家同意遷村。

8月1日,富山部落完成最後的遷村作業。「地面平平的,還可以騎腳踏車」,部落小孩住進永久屋後,心情相當高興,能在籃球場打球、騎腳踏車。之前的富山部落是在陡峭山坡上,部落內只有1條窄小的道路。

31歲的族人何曉英表示,有了空曠與舒適的地方,小孩子很高興,但老人家不習慣。有些老人家每天還是會回到部落,一直待到晚上才肯回來。

「平地人會問,為什麼他們(原住民)喜歡聚在一起聊天?」何曉英說,原住民個性樂觀,有著分享的文化。

何曉英表示,還有平地人抱怨說「是我們讓地給你們的」,還好老人家聽不懂國、台語,否則聽了會很傷心,為了讓老人家安心地住下去,年輕人聽到不好的話都不敢告訴老人家。

鳩谷阿嬤擔心地說,「兒子已經不太會講族裡的話(排灣族),以後孫子只會講台語」。何曉英說,年輕人下山前答應老人家會保留文化,因此明年會開始策劃豐年祭等活動。

除了文化、生活習慣問題,年輕人最擔心的還是生計問題。

在外工作的陳玉秀說,部落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外面打零工,老人家在部落內只要有每個月新台幣3000元的老人年金就能過活。下山後,每個月暴增至1萬元,增加年輕人的負擔。

住進高雄縣杉林國中邊永久屋的布農族人杜耀順,曾在高雄縣桃源鄉復興村栽種愛玉20多年,兼營休閒農場。八八水災時部分農地被沖毀,搬住園區後,女兒在住處製作、販售愛玉,他則回到山上擔任八八零工。

園區另有住戶將山上的愛玉、咖啡搬到山下,但因是住宅區,無法開店。住戶希望園區能開設商店街,陳售產品營生。

「吃早餐了!」入住杉林國中邊永久屋園區的唐媽媽大聲喊著,鄰居小朋友高興地跑到她家中吃早餐。唐媽媽早餐店沒有醒目招牌,卻是周邊住戶營養補給站。

唐媽媽祖籍中國湖南,18年前遠嫁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與先生一起經營雜貨店兼賣早餐。她因信譽好,周邊原住民都是主顧。八八水災後,她遷住永久屋園區。

她表示,園區因早餐店少,她的生意比山上好,最高時一天賣到1800元,最少時也有1000元,生活過得去。


原住在高縣桃源鄉梅山村的唐媽媽(左),因八八水災住處遭毀後,入住杉林國中邊永久屋園區,現經營早餐店,廣受舊雨新知喜愛,鄰居小朋友開心地吃早餐。(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