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高薪 父全职陪女儿 圆“小提琴之梦”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9月11日讯】最近,一位父亲放弃高薪,全力陪伴女儿10年,圆“小提琴之梦”的报导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洋洋的。网友们议论纷纷,有赞他是“几近绝版的好男人”、“真正的好爸爸”,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做,值得吗?”“父母何苦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孩子果真需要这样的陪伴吗?”

10年前,江苏泰州人孙生龙从上海一家报社执行总编的位置上下来,放弃年薪60万的工作,专心陪伴女儿。10年后,他终于成功培养出“杰出的音乐才女”孙同同。

放弃老总职位陪伴女儿成长

争议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人要有大人自己的生活,为了小孩牺牲自己的幸福不值得;二是孙生龙在强行改变小孩的成长轨迹。

据《扬子晚报》报导,孙生龙原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从小就吃了很多苦,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自己当过菜贩子、小裁缝、高中语文老师、报社记者编辑,最后做到上海一家报社的执行总编辑。

正在此时,女儿在“学了玩玩”的小提琴上展露出天分,南京、上海的几位小提琴专家异口同声说她很有发展潜力。孙生龙一家开始走向专业学习小提琴之路。2002年6月,孙同同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这个时候,孙生龙彻底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陪伴孩子的成长。

他的苦心终于结出了成果。孙同同荣获过法国梅纽因小提琴国际比赛特别奖、德国勋塔尔小提琴国际比赛第二名、全国小提琴专业比赛少年组第五名、上海音乐学院傅成贤奖学金一等奖、唐君远奖学金一等奖、海顿室内乐比赛一等奖。多次远赴新加坡、加拿大、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学习和演出。

面对争议声,孙生龙不觉得这种陪伴是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我的理想就是帮助我的女儿实现她的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特别爱孩子并爱到了我的孩子。”他并不认为这是改变了孩子的轨迹,“和孩子有关的所有决定,我们都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孩子的成长成功需要我做全职爸爸,我就服从目标做了坚定的选择。”

唯有“三懂”,才可“三陪”

当今中国,随着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不在少数的家长走上了职业父母的道路。成功的典范,前有郎朗父亲,现在又来了孙同同父亲。那么,把身家性命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是否是所有父母值得借鉴的一条道路?

未必!孙生龙表示,这样的陪伴,对家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很多人一没有想法,二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把握好孩子的走向,沦为“包办父母”,对孩子反而起了负面的影响,“这样的陪比不陪还糟糕”。还有很多家庭,派出爷爷奶奶或者母亲甚至阿姨来陪伴孩子,“至关重要的大事没有派出最重要的人物,最后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孙生龙认为,无论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至关重要。现在,身边有众多这样陪着孩子成长的“陪读父母”,尤其是考入上音附小的小孩,每一位都是当地的佼佼者,每一位后面都跟着呕心沥血的父母。但往往半年或一年过后,不少父母就开始后悔了,放弃了心中梦想的坚持,“随随便便地开始,注定了随随便便地结束”。

他认为,现在的中国,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很多是“三陪”家长:陪孩子吃,陪孩子住,陪孩子学习。但唯有懂孩子、懂社会、懂教育的“三懂”家长,才能“三陪”,才能对孩子有积极的人生影响,孩子需要一日三餐长身体,更需要思想营养长心灵,“孩子最需要的是思想陪伴”。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发现孩子的天分,然后在这方面做最大的投入,最后一定能开花结果。孙生龙和郎朗父亲一样,走的都是这样一条“非常道”。对此,孙生龙认为,“现在不缺有天分的孩子,但缺的是‘有梦想,能坚持’的孩子,缺的是好孩子身边的好的成长环境”。好孩子经常被耽误,是他感到最痛心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做自认为对的事情,爱孩子容易,但爱到孩子很难。无数的父母在爱的名义下,爱孩子进而爱死了孩子。

孙生龙是有很多独门“教育秘笈”的。比如,他教育女儿:要帮助你的对手成长,最后使自己得到成长。这种善念,使他们在“压力很大、困难很大”的境遇下得到了最大多数人的鼓励。又如,他让女儿从高一开始就收学生,自己去打广告,“本人拥有全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平”,最后招到的一位大学男生,上了孙同同的课后,他佩服之极,“我的老师应该来跟你上课”。而这样做,是为了让孙同同因为做过“老师”进而更好地做学生。又如,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练好小提琴,丢掉了文化课。而孙生龙,不仅要求女儿要重视文化课,还带她广泛涉猎各个艺术门类,“歌剧、舞剧、京剧、芭蕾,各个门类的演出我都会让她去看去学习,这样,她的内心才会有东西,琴上才会拉出内容和韵味。”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湾产官学代表将赴加招商揽才
开学首日学生出勤率偏低
安省公校乱收费 或导致歧视和不平等
生命筑愿网  鼓励学子逐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