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輕鬆入睡:睡眠的臨界點

保羅.果文斯基、亞瑟.史皮爾曼

人氣: 141
【字號】    
   標籤: tags:

在開始討論如何放鬆你的心靈前,我們要先設定一個基本前提:不論是長是短,條條大路通睡眠;不論直接或是曲折,最後都匯聚到相同的臨界點。這個睡眠的跳躍點是一個解脫、不在乎、放棄的點。

當你進到這個大門之中,你的意識就已經很難再去運作了。就像你從來沒有看過地下室的電燈開關在「關」的位置一樣,因為關燈後就已經太黑了,每晚進入睡眠的狀態都不在我們的知覺當中。

相反的,被睡眠驅逐出境進入完全清醒的狀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痛苦經驗。這樣的轉換就發生在那一瞬間,在那當下就清楚地了解「我今晚又不能睡了」。這樣的體驗重新點燃了意識的光束照向內心,將原本已經慢慢地黯淡下來的心田轉變為充滿許多想法的明亮心智穹蒼。

對外在的知覺變得敏銳,容易感到焦慮、恐懼,也更知覺到身體的不自在、被讓人發癢的毯子包裹著、身旁的那個打呼的床伴,還有那令人窒息的空氣。

僅僅只因那些在腦袋裡轉啊轉的想法,自己就一直被排擠於睡眠的邊界之外,可以了解地許多失眠的人對他們的心智狀態開始小心留意著。思緒被視為睡眠的敵人,睡不好的會感嘆自己失去了之前所擁有能「關掉我的思緒」的「腦中的開關」。

而對於一些慢性的失眠者,腦袋變得相當敏感,總能偵測到相當微小的風吹草動,而成了警醒的原因。所以,可能大多數的人會很質疑我們先前所陳述的:這個腦袋敏感性可以被拿來調整睡眠。

事實上,幾乎每個晚上腦袋都展現出可以調成「綠燈」讓睡眠通行的能力,除了像長時間睡眠剝奪或服用了強效的藥物,這些我們可以說是被睡眠打敗了的極端例子外,睡眠通常都是自己做決定的。

我們的心靈針對嗜睡、疲累、休息、安全、黑暗、無趣、平靜或其他自己期待的狀態,都可以允許讓睡眠出現。而這樣的轉換可能也包含請你抽回自己對外在環境的興趣,這仍然是一個選項—一個你可以根據意志退出的選項,因為大多數的失眠者都太清明了。

要如何讓這些意識的抉擇可以變得遲鈍不反應呢?這個矛盾的能力—要主動地不去反應—聽起來像是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殊領域,對於業餘的失眠者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但事實上,用來助眠的自我催眠及放鬆練習,與源自東方哲學的靜坐冥想有許多共通之處。

然而,睡眠並不是像開智慧、啟蒙一般,它並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狀態,而且它也不需要完美。達到睡眠狀態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區分,其中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程度-靜止狀態,也就是所謂的休息,這經常都被那些急迫地尋求睡眠慰藉的失眠者所忽視了。

試著享受你的休息

如果休息有所價值,它會就像是個安慰獎。在失眠的情境下,「我只是在休息」可以作為「我無法睡著」的替身。有些睡不好的人仍然會在床上躺好幾個小時,放棄不睡了,但至少可以獲得躺下來、閉上眼睛及休息的一些好處。

然而,許多失眠者是連這些少許的好處都得不到的。當無法入睡時,這些疲倦的靈魂是沒有休息期間的,對他們而言,安穩的睡眠與痛苦狀態之間是沒有灰色地帶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正是這些不幸者當中的一員,那麼現在就是該降低標準的時候了。不要再要求得到睡眠了,學會以休息來替代吧!有好幾項理由可以說明這個方法是有道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休息相對於睡眠來說是較沒那麼愛挑剔或易受驚嚇的。

的確,就你目前的情境來說,得到休息可能與睡眠一樣難以捉摸,但事實它是可以被掌握住的,你可以學習如何穩定地引導出休息狀態。再者,雖然休息對於儲備精力的效果並不及睡眠,但相對於你目前浪費在肌肉緊繃、思緒奔馳的不安狀態下的時間來說,是更能恢復精神的。

第三(也許太著墨於這點上比較沒有幫助),不安的感覺是會將你帶離睡眠目標的,如果你可以找到休息的路,睡眠就有可能找到你。

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當瀕臨睡眠的臨界點時,我們機能的狀態是下降到無法體驗睡眠的標準。對於休息狀態來說則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心智狀態也許並不是特別的清晰,但當然還是可以感受我們內在狀態或外在環境大致狀況的,我們是可以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在休息的。

從外在的角度來說,要定義一個物體是「在休息」的主要特徵就是它沒有在動。但是,希望討論到現在,你可以體會對於會思考的個體來說這些定義並沒有這麼簡單。請你想像有個人試著要睡,「在休息」不僅代表著不動,也同時代表著不想要去動。

當然,你可以把自己固定在床上,決定連微微的一吋也都不動,但這種狀態其實很難達到真正的休息。幾分鐘過去,你就可能會開始想要抓抓你的腳踝,或是你的背就開始作怪,或是覺得毯子怎麼愈來愈熱了。

快速地調整一下睡姿可能有助於緩解一下不舒服,但是過一陣子你又會感受到下一波的不適感。如此下來,很快地,你又會開始進入占據失眠者的睡眠時間很大一部分又相當熟悉的「輾轉難眠」循環了。

相對於這種毫無益處地追求不動的狀態,想想過去你真的不在乎動不動的經驗,也許是在你經歷了一整天艱苦的身體勞動之後,終於可以躺下來了,你的每根骨頭、肌肉以及關節都感到痠痛,你或許無法立即入睡,但也不是那麼在乎。

在這個時候你真正想要的是好好躺著休息,而不一定是睡覺,不管你的身體躺成什麼姿勢,只要能休息就好。如果不是非動不可,你可以一段時間都不再動。

同樣的,放空休息的歷程也可以適用於耗盡腦力的一天之後。

可以理解地,許多人在工作上經歷好幾個小時全心全意的專注,或解決令人頭痛的問題之後,都會很享受癱在電視機前面的狀態。

他們一點也不想去控制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對於腦中有未經組織的思緒運轉著而感到高興。而有些人可能不是那麼愛看電視,但他們也有類似的眼神渙散的模樣,盯著房間放空,滿足於讓他們的思緒飄散。

這種認知狀態是可以與休息一同存在的。就像我們不是那麼在意動不動我們的身體,也不想推著我們的思緒往任何特定的方向去;相反的,我們跟隨著思緒飄到任何地方,像是懶散地躺在心靈戲院中一般。

當提到「幻想」或「白日夢」時,我們都了解這種像作夢般醒著的狀態,我們的思緒可能是從白天醒著時的特定的事件開始的,但在思緒已經遊蕩一段時間之後,最早的事件已經難以辨認出來了。

我們一開始先描述了理想的休息狀態,但實際上這個狀態並不是都那麼沉著冷靜地到來。就像所有的生理不適感都可能干擾身體的歇息,心理的平靜狀態也是隨時都可能被破壞的,煩惱也可能跟生理疼痛一般地頑強。

即使是很中性的想法也可能一直吸引注意力,有時候擊潰我們的正是我們沒有刻意去駕馭的思緒。這些思緒很可能會朝著我們在白天的陽光之下難以面對的衝突、暴力或是渴望奔馳。

在其他時候,我們就只是無法忍受那些因為我們漸漸淡出監督思緒時,所衍生出來不拘形式的、模糊的、不現實的東西。在這些情境下,我們思緒當中雜亂無章的特質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焦慮感。

我們會開始覺得不只是我們的想法,而是我們自身的一致性開始瓦解。當抓到任何可能無法接受的細微跡象,我們就可能會以非常急促的渴望很用力地把自己拉回一個更能專注、更嚴謹的認知狀態,而沒有注意到它所導致的負面影響。而我們所感覺到的只剩下剛剛已經接近要睡著了,但現在不知為了什麼,又再度完全清醒了。

假設你聽進了我們的建議,而且不再使盡全力地要去睡,你決定以讓自己休息為權宜之計應該就足夠了。

但是,你仍然飽受自己個人的生理及心理的痛苦所折磨著。也許你的坐骨神經痛正犯起,也許你車子的變速器正在哀鳴著,或是你公司剛發布重要的人事重組,也許你正為一些相關的瑣事所煩心,例如你正在想剛剛由公司回家的路上所匆忙投入郵筒的一大疊信件有沒有貼上郵票。

不管是哪一種狀況,當你在半夜醒來時,這些未解決的事項仍然縈繞在心中,像是要讓你對於離開即使只休息了一小下都要感到內疚一般。你沒有辨法不去注意現在才剛剛過2點而已,你只勉強睡了3個小時,那你現在應該怎麼做?@(待續)

摘編自 《不再失眠》 書泉出版社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