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歷史縮影 鄉野傳奇朱政義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阿里山報導)頂著9斤大木屐、住的罕見保存完整的古老「竹管厝」,71歲朱政義與72歲劉玉珠這對在阿里山光華村被視為台灣歷史縮影的老夫妻,除了是同村鄰居,他們更是台灣光復後,竹崎鄉中和國小第八屆的同班同學,之所以被村子封為「台灣歷史縮影」,其因是位處海拔約1.000公尺的竹崎鄉光華村「牛山」附近,在這陡峭的山林中,朱宅是南台灣罕見保存完整的「竹管厝」。朱家的近70年的農村「竹管厝」,是一棟單靠麻竹、桂竹、杉木、土牆、白石灰、石板合構完成的閩南式建築,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山路,朱家的興建工程在光華地區是浩大的,所有的建築師傅與家具製作師傅都必需待在工地直到完工為止,看似簡單但卻細膩有致。

當年房子興建的時候,朱政義仍是個毛頭小子,但回想父親一手打造住宅已歷經一甲子,朱政義回憶說:「竹管厝」要經久耐用必需掌握幾個技巧;其一為竹材選擇的時間,其二為樑柱架構的完整與尺寸的拿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人居住」,朱政義表示:「竹管厝」也有其弱點,那就是怕雨水沖刷,更怕碰撞,幾十年來,朱政義與劉玉珠細心的守護著父親留下的寶貴家產。

朱政義除了保存完整的傳統竹材歷史建築,也保存了整套「木屐」製作工具、一雙重達9公斤年代超過90年的特製木屐、農業社會穿鑿「竹水管」的特殊工具、一張保存了134年的台灣古老地圖,及近百本保存完好的「漢學」書籍,也唯有在朱家可以一窺究竟,這些只不過是朱老先生保存的歷史印象之一罷了,真正的文化資產都一一的在朱政義記憶拼圖中。

光華村雖然位處嘉義縣的邊陲地帶,但卻是山城民智早開之域,原來,朱政義的父親朱逢年少時期結識不少外地秀才舉人,久而久之汲取不少漢學知識,舉凡千字文、四書、詩經、東周列國志、家禮大成以及最難搞懂的康熙字典,都是朱逢教導村落年輕人的主要讀本,朱政義回憶說:日據時期,光華的學區在奮起湖(光復初期仍編屬中和國小),由於路途遙遠,多數人無法就學,即使到了學校,也只能接受日本教育,父親眼看漢學即將凋零,乃利用農閒或夜間免費教授村民認識漢學,現任頂笨仔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嘉南表示:沒有朱逢老先生的漢墨涓滴,光華民智將晚開20年,朱政義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從父親的身上複製完整的漢學條碼,成了當年光華地區文采最為豐富的青年才俊,現在仍是滿口經綸的長者。

朱家祖籍在福建紹興,朱逢跟隨父親深入光華披荊斬棘,20歲就是手藝高超的木屐製作師傅,朱政義是家中獨子,課餘除了協助農耕,也跟著父親學習工藝,16歲就能獨力完成木屐製作,當年,光華地區物資仍然貧乏,地瓜、稻米、薑、棕、蔬菜為主要經濟來源,而木屐製作是村子裡的主要副業,一雙半成品的油桐或梧桐木屐,挑到嘉義市可以賣2塊錢,100雙就可以賣到200塊,對於光華村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額外收入,也就在16歲這一年,父親朱逢便將「持家」的重擔交到他手上,舉凡農耕時令、農產產銷、收入與支出、涉外交際等,朱政義因此慢慢成了村落的小大人,他回憶說,當年村子裡的婚喪喜慶,第一個知道的不會是媒人婆或派出所,所有的文書喜帖往來,大都委由朱政義全權處理。

朱政義的夫人劉玉珠比先生長一歲,是同村同鄰的厝邊,也是中和國小第八屆的同班同學,生性靦腆的劉玉珠頗為欣賞朱政義的文采,從小就是光著腳丫徒步上學的搭擋,也是班上有名的小班對,劉玉珠剛嫁入朱家,對於公公製作一雙重達9斤的大木屐感到好奇,幾經詢問才知道公公是為了訓練腳力而自製的工具,每天早晚都可以聽到厚重的木屐聲在庭院或屋子後面的小徑嘎啦作響,幾十年來除了下雨天,公公的飛毛腿訓練課程幾乎未曾中斷,朱政義說:父親會以笨重木屐訓練自己,這與其必需長時間肩挑農產運銷有關係,也因為這樣的堅持,父親的的身體一向硬朗,腳力更優於同齡的男子,也由於持續不斷的自我要求與訓練,這雙嘉義第一大木屐也明顯受損,這些非但是歷史的最佳見證,更是光華社區的文史活字典,頂笨仔社區發展協會正蘊釀重整社區歷史典故,以豐富社區觀光資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