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历史缩影 乡野传奇朱政义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1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阿里山报导)顶着9斤大木屐、住的罕见保存完整的古老“竹管厝”,71岁朱政义与72岁刘玉珠这对在阿里山光华村被视为台湾历史缩影的老夫妻,除了是同村邻居,他们更是台湾光复后,竹崎乡中和国小第八届的同班同学,之所以被村子封为“台湾历史缩影”,其因是位处海拔约1.000公尺的竹崎乡光华村“牛山”附近,在这陡峭的山林中,朱宅是南台湾罕见保存完整的“竹管厝”。朱家的近70年的农村“竹管厝”,是一栋单靠麻竹、桂竹、杉木、土墙、白石灰、石板合构完成的闽南式建筑,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山路,朱家的兴建工程在光华地区是浩大的,所有的建筑师傅与家具制作师傅都必需待在工地直到完工为止,看似简单但却细腻有致。

当年房子兴建的时候,朱政义仍是个毛头小子,但回想父亲一手打造住宅已历经一甲子,朱政义回忆说:“竹管厝”要经久耐用必需掌握几个技巧;其一为竹材选择的时间,其二为梁柱架构的完整与尺寸的拿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人居住”,朱政义表示:“竹管厝”也有其弱点,那就是怕雨水冲刷,更怕碰撞,几十年来,朱政义与刘玉珠细心的守护着父亲留下的宝贵家产。

朱政义除了保存完整的传统竹材历史建筑,也保存了整套“木屐”制作工具、一双重达9公斤年代超过90年的特制木屐、农业社会穿凿“竹水管”的特殊工具、一张保存了134年的台湾古老地图,及近百本保存完好的“汉学”书籍,也唯有在朱家可以一窥究竟,这些只不过是朱老先生保存的历史印象之一罢了,真正的文化资产都一一的在朱政义记忆拼图中。

光华村虽然位处嘉义县的边陲地带,但却是山城民智早开之域,原来,朱政义的父亲朱逢年少时期结识不少外地秀才举人,久而久之汲取不少汉学知识,举凡千字文、四书、诗经、东周列国志、家礼大成以及最难搞懂的康熙字典,都是朱逢教导村落年轻人的主要读本,朱政义回忆说:日据时期,光华的学区在奋起湖(光复初期仍编属中和国小),由于路途遥远,多数人无法就学,即使到了学校,也只能接受日本教育,父亲眼看汉学即将凋零,乃利用农闲或夜间免费教授村民认识汉学,现任顶笨仔文化协会理事长刘嘉南表示:没有朱逢老先生的汉墨涓滴,光华民智将晚开20年,朱政义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从父亲的身上复制完整的汉学条码,成了当年光华地区文采最为丰富的青年才俊,现在仍是满口经纶的长者。

朱家祖籍在福建绍兴,朱逢跟随父亲深入光华披荆斩棘,20岁就是手艺高超的木屐制作师傅,朱政义是家中独子,课余除了协助农耕,也跟着父亲学习工艺,16岁就能独力完成木屐制作,当年,光华地区物资仍然贫乏,地瓜、稻米、姜、棕、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木屐制作是村子里的主要副业,一双半成品的油桐或梧桐木屐,挑到嘉义市可以卖2块钱,100双就可以卖到200块,对于光华村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额外收入,也就在16岁这一年,父亲朱逢便将“持家”的重担交到他手上,举凡农耕时令、农产产销、收入与支出、涉外交际等,朱政义因此慢慢成了村落的小大人,他回忆说,当年村子里的婚丧喜庆,第一个知道的不会是媒人婆或派出所,所有的文书喜帖往来,大都委由朱政义全权处理。

朱政义的夫人刘玉珠比先生长一岁,是同村同邻的厝边,也是中和国小第八届的同班同学,生性腼腆的刘玉珠颇为欣赏朱政义的文采,从小就是光着脚丫徒步上学的搭挡,也是班上有名的小班对,刘玉珠刚嫁入朱家,对于公公制作一双重达9斤的大木屐感到好奇,几经询问才知道公公是为了训练脚力而自制的工具,每天早晚都可以听到厚重的木屐声在庭院或屋子后面的小径嘎啦作响,几十年来除了下雨天,公公的飞毛腿训练课程几乎未曾中断,朱政义说:父亲会以笨重木屐训练自己,这与其必需长时间肩挑农产运销有关系,也因为这样的坚持,父亲的的身体一向硬朗,脚力更优于同龄的男子,也由于持续不断的自我要求与训练,这双嘉义第一大木屐也明显受损,这些非但是历史的最佳见证,更是光华社区的文史活字典,顶笨仔社区发展协会正蕴酿重整社区历史典故,以丰富社区观光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