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德國過慮歐洲央行購債券通脹影響

【大紀元2011年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幼林編譯報道)華爾街金融博客Zerohedge週六披露, 高盛投資銀行在其內部報告中提出德國總理默克爾誇大了歐洲央行債券購買計劃(SMP)的通脹影響,主張歐洲央行繼續購買歐洲受困國家的債務。

報告認為,德國總理默克爾沒有更積極的歐洲央行政策,即使在債務危機已經波及到歐元區核心國家(如法國)的情況下,她在週五的柏林講話中,還是拒絕引進歐洲債券,沒有承諾歐洲央行成為歐元區各國政府的最後貸款人。

德國政府和德國央行認為,更積極的歐洲央行政策不符合歐盟條約,並擔心因此會帶來道德風險,從而妨礙各國政府的經濟改革和緊縮計劃。而且歐洲央行購買主權債務實質是將債務貨幣化,將導致通貨膨脹。經濟專家弗朗茨支持「債務貨幣化」的論點,他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彙報》採訪時表示,債務貨幣化對任何一個央行來說都是「致命的罪過」。

然而,高盛的報告卻反駁貨幣化債務必將導致通脹的觀點是欠缺而幼稚的,過份誇大了債務貨幣化的通脹影響。同時指出,全球經濟中不乏中央銀行購買主權債務,而並未導致通貨膨脹的先例(如日本)。

高盛論述了債務貨幣化可能引發通脹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各國政府將歐洲央行支付給國債的現金用於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中, 導致社會總需求超過社會總供給。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制定因素才會促使價格上升,因此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

據高盛的報告預測,未來很多年內,歐元區將會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高盛估計意大利明年的財政計劃將縮減3%,並且歐元區其它各國的財政政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擴張,歐元區未來很多年將處在緊縮財政預算制度下,不會促使歐洲各國債務的貨幣化轉為通脹。

第二種情況是,各個國家的財政狀況負擔過重,債務貨幣化(貨幣發行量),遠遠高於各國長遠實體經濟的擴張,這種情況也會導致通貨膨脹。但高盛認為這僅僅是遠期風險,不會立即發生。

高盛的報告對目前的歐洲央行的證券市場計劃的分析是,歐洲央行是在用現金交換銀行等私人部門持有的主權債券,而私人部門一旦持有現金就會避險而不是支出,因此社會總需求不會增加,通貨膨脹因此也不會發生。

高盛表示,目前歐洲央行已經沒有其它更多的選擇,只能進行更激進的干預來穩定市場,但是德國經濟界並沒有對這種干預有著理性透徹的認識,過份誇大了SMP帶來的通脹風險。

華爾街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高盛的報告不僅指出了德國反對歐洲央行發揮更積極作用的觀點所具有的欠缺性,而且也為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繼續擴大央行債券購買計劃(SMP)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責任編輯:林詩吟)

相關新聞
歐盟峰會前24小時 救助計劃仍在協商中
觀望歐盟峰會  新台幣小貶
歐元區主席:不會因尋援助而向北京讓步
歐盟猛藥化解債務危機 銀行損失過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