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的多

劉曉

人氣 4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9日訊】提起帕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的名字,對西方古典音樂有所瞭解的人們都會馬上聯想到「天才」、「大師」、「弓弦之王」這樣的詞藻。這位來自西班牙、上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大提琴家、指揮家被人們視為一個音樂傳奇,他的演奏頗為迷人,無論在技巧、音色還是音樂表現上都達到了異常高超的境界,據說幾乎所有知名的當代指揮家與演奏家都對他不吝讚美之詞。

1876年12月出生於西班牙本德雷爾的卡薩爾斯,童年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並很快顯示出了驚人的音樂天賦,10歲就已經彈完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曲。他1887年考入巴塞羅那市音樂學校學習古老的樂器——大提琴。13歲時在巴塞羅納的一家音樂舊書店中偶然發現了巴赫的六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譜,讓他的生命從此之後與巴赫的音樂緊密聯繫在一起。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演奏曲目意義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寄托與追隨,對卡薩爾斯而言:「巴赫是第一位的,其他人都排在後面。」因為「巴赫是永恆的,沒有人,絕對沒有人能夠達到巴赫的偉大、深刻和豐富。」

在卡薩爾斯學琴的時代,大提琴流行的指法絕對不足以用來演奏巴哈無伴奏組曲,但卡薩爾斯完全重整重建了一套新的指法,才讓大提琴再度和巴赫的樂譜連結呼應,可以說,正是卡薩爾斯給了大提琴這項樂器全新的生命。

1891年,15歲的卡薩爾斯來到了西班牙王宮演奏。精彩的演奏贏得了西班牙皇太后贈予的兩年獎學金。他可以一邊念馬德里音樂學院,一邊隨時進出皇宮,跟太子一起玩耍。然而,卡薩爾斯放棄了這個通往上層社會的捷徑,而是只身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去找當時聲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約克伯學習。

在面試時,約克伯用輕蔑的態度隨口講了幾首冷門的曲子,目的是讓卡薩爾斯出醜。沒想到,卡薩爾斯每一首都會拉,而且當場完美地演奏了冷門曲目中最冷門的一首。約克伯態度隨即轉變,願意提供一年獎學金讓卡薩爾斯留下來當他的學生,但卡薩爾斯卻予以拒絕,因為在他的內心,深深厭惡約克伯高傲、歧視、無禮的態度。卡薩爾斯的拒絕讓西班牙王室十分惱火,他們以中止獎學金威脅他跟約克伯學習。有著高貴內心的卡薩爾斯索性連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也一併拒絕,在巴黎過起了貧困的生活。1895年他在巴黎歌劇院擔任獨奏,之後在一所音樂學校任教。1936年開始指揮巴塞羅那交響樂團。

聽過卡薩爾斯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人,自然都會對他充滿內在激情的表現所吸引,這不僅體現在他演奏的速度要比斯塔克(Starker)、富裡埃(Fournier)、羅斯特洛波維奇(Rostropovich)等名家快上不少,他還有一種讓組曲復活的魔力。在他的身上如同附有一種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人固有的激情本能,能讓他的四周環繞著一種高昂奮進的氛圍。卡薩爾斯說,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見上帝的存在。他願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巴赫的音樂。

同樣,卡薩爾斯演繹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就連同樣以琴聲渾厚聞名的塞爾金,也沒辦法在對話中顯示出其力度,相反大提琴卻總是演繹的激情如火,讓人充盈著澎湃熱情。

卡薩爾斯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提高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音樂界公認他是二十世紀貢獻最大,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藝術家。他嚴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真摯的感情和卓越的見解,對現代大提琴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其作品錄音成為以後幾代演奏家們公認的楷模。

不過,激情的卡薩爾斯的另一面,則是充滿了正義感,並遵循道義行事。1936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卡薩爾斯堅決離開了西班牙,流亡到法國,長期隱居在普拉德小鎮上,一度使得這個區區小鎮成為音樂聖地,世界一流藝術家紛紛來此。1950年,在巴赫逝世200週年之際,這裡湧入了一大批著名音樂家,正式開啟了著名的普拉德音樂節的序幕。

二戰爆發後,卡薩爾斯拒絕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統治的德、意演奏。1945年當他踏上英國的土地時,無數英國民眾前來歡迎他,視他為反抗暴力的精神偶像。二戰結束後,他更宣佈不再去一些對與納粹有曖昧關係的國家演出,包括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府的英國和美國。

在卡薩爾斯看來,道德、正義這些並不是和藝術無關的東西,他在接受訪談時說:「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就是對我侮辱。維護正義是我的良心使然。」而音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卡薩爾斯正是通過對音樂的愛,希冀引導人們判斷甚麼是合乎道德和正義的,而這冥冥中,與中國古人通過「德音」提升人的心靈的做法不謀而合。或許這才是上蒼賦予卡薩爾斯如此音樂天賦的終極目標吧。

相關新聞
華裔鋼琴家之夢 激發年輕人古典音樂情懷
鋼琴王子李雲迪:古典音樂不一定要娛樂化
古典音樂家:神韻是我們提升藝術境界的源泉
複賽選手暢談古典音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