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甫:道德與武德

李有甫

人氣 41

【大紀元2011年12月05日訊】中華傳統文化,起源於道德。道德之內涵甚深,包括甚廣。道,是指天地萬物之規律:德,是指人類和眾生及萬物按照宇宙之規律行事,人類由德而產生自己的文化,文明和藝術。人類有德才能生存,發展和昇華:偏離德,就會腐敗,邪悟,墮落和毀滅。德的產生,起於人的一念,也叫良知,所以,孟子說:不慮而知,其良知也。良知者,是指人不帶任何私心,私慾和觀念去衡量事物的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我們今天的人,往往受過很多變異的和道德下滑了的觀念影響,這就需要放下任何觀念,用純淨的心——良知去認識,唯有良知才容易接受道——對宇宙規律的認識,而道,卻是自古人們難以知之,千載聖賢上下求索,久遠歷史時期才有的大德而開悟了的大覺者才可以告訴人們,人們把他們叫作大道,或者叫作真人,神人,或者佛,告訴人們天地萬物宇宙的規律是甚麼。這就叫做傳道或講法。人們在不同層次上明白了道,認識到天地自然的規律,再去思考,去悟,去實踐,就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德,創造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使人能夠提高和昇華。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產生發展而來的。所以也叫做神傳文化。

人類生存的歷史可以說是文明史或文化史,這文明和文化的產生是由神傳的道,或佛家的法,再有人們的德——也就是對道和法的尋求和認識,遵循道而實踐的過程。道德包括醫德和武德等等,這裡先從武德談起。道德,是人類和生命共同生存的平台,是生命存在的依據。

甚麼是武德

自從2008年新唐人電視臺第一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以來,到目前,已經舉行了三屆全世界華人傳統武術大賽。因為大賽的宗旨是弘揚中華神傳文化,復興中華傳統武術和武德,因此鼓舞了遍布世界各地分佈於五大洲的中華武術界同仁前來參加。凡參與者,即同時已為復興中華神傳文化和道德付出與奉獻,其人之德已在其中,其人之美已經展現。

武術之內涵盡在武德,武德之重要,習武之人不可不知。自武術起源之時,史記載黃帝戰蚩尤,是說軒轅黃帝為制止蚩尤作亂,教人練習干戈,與之戰於涿鹿之野,最後平息了蚩尤之亂。然後提倡人們「安其居樂其俗,美其食,衽其服。」黃帝自己卻「捐天下」而後去修道。黃帝之武,在於止惡揚善,是為武德。《莊子‧說劍》勸說趙文王,要持「天子劍」,「諸侯劍」,而不可以天子之身而好庶人之劍,莊子說:「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難語,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無辜拚殺,非止戈之武,離止惡揚善,相去遠矣!

春秋至戰國,禮崩樂壞,儒,墨並起,諸侯爭霸,縱橫捭闔,生靈劫難,道德不揚,鬼穀子授兵法,使有《孫子兵法》傳於後世,倡揚全(不戰而得)軍,全國,全伍,乃至全卒為上;武莫大於兵法,兵法繫於存亡,存亡繫於道德。其用兵之法,在於不殺,是其武德。武德者,無武不能止惡,無德不能揚善,所以,武德,就是止惡揚善。凡習武之人,欲修武德,必須首先分清善惡,善惡不分,則不知所止為何,所揚為誰。善者,慈悲也,忠恕也,仁德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指生命相互扶持,呵護,以至世界良性循環;而惡者,為名,為利,為情,為一己之私而圖之,甚至損人利己,傷害無辜,踐踏人倫,迫害人權,以至結黨營私,殘害善良,此乃邪惡而不知恥,即是所止之惡也。

善與惡,皆人性所固有;性善,如孟子曰:見孺子(小孩)墜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是人對他人危難不忍心見而不救,非為和他父母有交,也不為得鄉親稱讚等各人私心,純善之性而已。又曰:食,色性也。食慾和色慾是人的本性;如人的惻隱之心以大道的規律去行事,即昇華為德,德的內涵很豐富,就包括仁,義,禮,智,信等等;而人的慾必以相互扶持幫助,互相給予,而得到合乎人道和天地良知的享受,「樂取於人以為善」,才是君子之樂。其他動物與人都有共同的慾望,而動物卻以弱肉強食,自然選擇而生存,但動物也有護子,和群居共做的基本生存方式,卻不可以像人那樣昇華為道德。所以,人的本性中善惡都有,修德的人對自己應該棄惡而向善,如不可以損人利己,傷害別人而滿足自己的私慾;對外應該止惡而揚善,見善不欺,見惡不懼,這對任何人講都是美德,而止惡揚善在習武之人就更突出一些,所以,止惡揚善就是武德。史上藺相如叱秦王,無畏強秦而讓廉頗,武德高尚而秉大義于謙讓;關雲長掛印封金,摒拒曹操之贈美色,千裡走單騎,過關斬將,是財色與名利難移其義,難關凶險難奪其勇,堪稱武德之聖者。

北宋周侗,半神人也。授藝與岳飛,並教以忠義,岳飛以其蓋世無雙的兵法,武藝精忠報國,武德內涵,忠孝仁義俱在其中。張三豐修大道,悟出太極拳之修煉法,後世之人失其心法,只得其微末,竟然於武術界中逞其佼佼,三豐其人秉大道無形,以至後人竟然不知其創太極,得到的可能有所得,所失者卻是大道的真諦,武者得拳,悟者得道,各取所需也。

武術大賽中的武德

世人談德,無不曰:淡泊名利;世人問道,無不聞:捨名、利、情。武術比賽,有名次,曰冠亞軍,有利益曰獎品獎金。然有德者取之有道,必以其德其藝載譽而得之,即符合大賽之宗旨,復興中華神傳文化,復興傳統武術和武德。重在提升道德,榮譽獎品,本應「樂取於人以為善」,是孟子告訴人們,別人都樂於他取得這個東西,這才是獲取中的善。

大賽中獲獎者和可獲獎而未獲者,都有其道德之美。他們首先想的是他人,想的是對大賽提倡的標準要有好的作用。他們不認為:這個獎和榮譽,只有給了自己,才是符合武德,給了別人,就是沒有武德。

如,有前屆在本大賽中獲金獎和銀獎的選手,此次或讓,或降為銀獎的選手,都認為:自己獲獎與否,也考慮大賽的宗旨和本門拳法的代表性。如自己這一門中還有其他高手,持之以恆十年,數十年而德藝精深者大有人在;八極高手劉先生的師叔在大賽中與其徹夜暢談武術之德高於藝。劉先生認為:自己本門派中還有很多高手,高人,他們只是為弘揚傳統武術作貢獻,而不參賽,而我們參賽者目的也是一樣,如果有代表性,把他呈獻出來就可以了,獲獎與否無需計較。其實,他說的道理也表達了大賽的宗旨,如果那個門派中選手,真正在那一門的德,藝修煉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達到其中佼佼者才是授獎的目的,而且我們這是全世界性的大賽,寧缺勿濫,聲譽使然。

還有的在全國,及國際的比賽中多次獲得冠,亞軍等獎項,敢於衝破阻撓和困難前來參賽,其德即顯,其義已彰。在大賽中,在這些內涵的武德之外,比賽中可表現的武德要數禮貌了。大賽說明,可以用抱拳,合十,和鞠躬;面對天下師友,面對媒體和世人,傳統武術參賽者的風貌在上場行禮尤其重要,這是其第一印象,如果以醉酒的形態行禮,就不莊重;或者不和禮數的行禮,如古人說的「非禮之禮」就大打折扣了。如有的人上場後以單手立掌行禮,就屬於「非禮」了。為甚麼呢?因為武術中都以抱拳,合十,鞠躬;特殊場合可以給師父或長輩行叩拜之禮,這些都屬於正式的禮儀。單手立掌,可作為禮儀的,只有佛,菩薩,大覺者,或佛家高德上師們的弟子對他們行叩拜大禮時,或對眾弟子的行禮的一種回應時所特用。修煉者這樣的手印,是為加強集中定力發正念時特有,對其他人來說,這不屬於禮節,因為大德覺者們對弟子和眾生只是加持,不必行禮,在修煉上或高層次講,誰人可以承受得起覺者的禮呢?在武術界,單手立掌屬於出招,或接招,根本不是禮節,而且,哪一門的師父如果真正授徒,就要按那門的禮節教他們,育人者,首先是德,否則就是缺少了師教。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可見傳統文化對禮的認知。

常人中有的解釋說為紀念二祖斷臂求法,純屬狂言,佛家的禮,源於佛法,是由創始者定的,「紀念二祖」的常人就敢亂改佛之法禮,難怪佛說末法時期魔來亂法!你要真能像二祖那樣斷臂求法,那就真的去找到正法上師,斷臂以求法,或像那些放下生死,不畏邪惡和暴力,修煉正法的人去做。明確說,武術大賽中決無此禮(理)!面對大賽和媒體,等於面對所有的人,如果你的師父,長輩,就在面前,你行此「非禮」,乃大失誤。

此外,面對媒體或向眾人宣傳自己或某位武術界人士,應該謙虛而真誠,不可以講些子虛烏有的東西,如:這位大師如何高,誰也比不上他,某某人也不如他;也可能是那樣,但既然他們沒有正式比過,又何必假想而說長論斷呢?有的好說:別人說那個人如何了,他見過甚麼甚麼人,因此而如何了得,如:某大師和人見面,打了某人,只有某大師才可以教的出高徒。這些宣傳都很沒有必要。假如得過甚麼獎,就如實說出時間,地點,比賽的規模和項目;和那個師父學過,就說哪一門派,甚麼拳種,或教過甚麼,任何職務,或師承關係;也可以談談如何苦練,或練過甚麼,因而了解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就可以了,也是以誠待人,以謙虛讓人了解自己。為甚麼有的高手之間徹夜長談卻不存在誰長誰短,哪個高哪個低的問題呢?因為那是真正了解武術者的分享。就像伯牙子期那樣互為知音,這是體悟的交流,不明其道者,陌路也。還有的對大賽中的選手或裁判按照自己的認識到處去遊說,我們要嚴肅指出:在大賽之前和之後,評委主席都曾開會請所有選手和其他人提問題,而且一一解答,比如說,要求兵器之重量,是講合格就可參賽,重量不同,也不可能拿春秋刀練一套單刀,兵器有雙手,單手,長兵器,短兵器,重量不同,單手劍和雙手劍,單手刀和雙手刀重量都不一樣,本來,內行都知道。這些都解釋到明白為止,這在其他(除新唐人電視臺全世界武術大賽之外)武術比賽中幾乎沒有!儘管如此,有的人卻不以其言入正路,而入彼偏門小路。豈不是捨本求末?

在大賽中規定(任何大賽都如此規定)選手在比賽中有問題,要由領隊或教練向評委會提出,本大賽還開放到:無論是選手本人還是其領隊等都可以向評委會提出,言路昭昭,何者難言?

傳統武術對武德的要求甚嚴,誰的徒弟有了問題,那個師父視若同處。而徒弟對師父也是一樣。但是由於近代中國的黨文化統治和文革之後,道德下滑,武德也如此。因而就出現了一種人,好在武術界混,他不練武術,當然也不會,也不會正式從師,也可能在哪個師父那掛個名,然後就大刺刺的到處品評,遊說:這個如何高,那個如何不行,那個選手練的如何,那個師父不如他,那個又如何了得……簡直成了武術評論員,甚至挑撥是非,破壞大賽規則。可是他卻真不懂,全是聽來的,或者是從一部分人那聽來的,如果真能放下架子,仔細聽聽善言提醒也好,可是卻一發不可收拾了。傳統文化,佛道兩家都講修口,你不修也沒關係,基本道德還得講啊。如果不改,就會成為武術界鄙視的「混混」,混者,魚目混珠也;混者,混淆是非也。

武德是傳統文化,是悠久的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歷史譜寫了這樣的故事,在孟子中有這樣的記載:(離婁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

孟子說,羿教逢蒙射箭,教會逢蒙,卻被自己的徒弟殺了;這樣說來,羿也有罪。

當然啊,教會一個這樣的人成為神射,他會去作甚麼呢?第一個就是殺他師父!!然後,會做好事嗎?

當然,武德好的,就會有好報。孟子又講一例: 「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僕曰:『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孟子講鄭,衛兩國交戰,衛之名將庾公之斯勝而追殺鄭國的子濯孺子,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突然發病,不能拉弓射箭,我要死了。又問他的隨從:追我的是誰?隨從說:是庾公之斯。他說,我可以活命了。而且說:庾公之斯的老師是我的徒弟尹公之他,尹公之他是個武德高的人,他交友(授徒)必定也是正人君子。果然,庾公之斯追到,問子濯孺子說:夫子(同前輩)您為甚麼不拿弓箭?回答說今天我發病,不能執弓箭。庾公之斯說:我的老師尹公之他是您的學生,我不忍心以您的德藝反害於您,但是,今天的事,是國君的公事,我不敢破壞。他抽出箭矢擊打車輪,磕掉了箭頭上的金屬,發射出去就返回了。

善惡有報,教錯了徒弟也是做了不好的事,教人要選徒弟,徒弟也要選老師,所以才有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之說,現代的人很聰明,雖然不一定要三年,但也要慎重。我的老師晚年常對我感歎而吟誦形意拳大師的歌訣:「六合自古無雙傳,有些玄妙在其間,倘君授予無義人,招災惹禍保身難。」

隨著中華神傳文化的復興,道德必定回升,傳統武術復興,首先是武德的提升,好武術之同道,若以真善忍來修煉自己的心,以真善忍來修自己的德,告訴世人,選擇和教育徒弟,以這樣的德,藝呈現給世人,回報如斯也! ◇

相關新聞
武術大賽南方拳術複賽選手英姿(組圖一)
武術大賽南方拳術複賽選手英姿(組圖二)
武術大賽男子拳術複賽選手風采(組圖一)
止惡揚善 武術大賽評委論武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