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維也納市 走進羅馬小城遺址

龔簡

人氣 4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29日訊】「二千年前,羅馬人會在地上打個洞,把打碎的器皿、吃剩的肉骨頭、貝殼等垃圾埋起來。二千年後,當人們發現、挖出當年的垃圾,就成為現代人瞭解羅馬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見證。」

在里昂市以南30公里的地方,坐落的法國小羅馬之稱的維也納市(Vienne),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在這個僅有三萬多人口的小鎮,上上下下共有二十多個古蹟,例如:羅馬聖廟、露天劇場、中世紀的大教堂等等。其中,沿靠羅納河岸的考古博物館,是個真實的羅馬小城遺址。

春風微拂,路旁車水馬龍,放眼三公頃的遺址,綠草野花欣然冒放,導遊娓娓道來,二千年前這裡的古人生活的情景。

富人家大庭院


博物館內陳列的各式陶製器皿(攝影:龔簡/大紀元)

過去富有的羅馬人家庭,一家五口,他們的房子卻有2000多平方米之大,當時沒有先進的醫療系統,小孩常夭折,而人的壽命也只是活到50、60歲,故家庭人口難得眾多。

羅馬人對水情有獨鍾,大房子裡庭院、花園常有噴泉。此外,還有雕塑人物、精美壁畫作為裝飾。

大客廳只有一張U形的大飯桌,大約可容12人,吃飯的時候側躺著來吃。當主人請客時,所有客人躺著圍成一圈,左臂有枕靠支撐,保持上身立挺姿勢,然後,用右手拿食物。為了向客人展現熱情,主人往往準備豐宴款待,十來個頭盤菜、十來個肉菜、十來個甜品,每份份量很小,每當客人嚐完一道菜,為了不讓手上沾的食物影響下一道菜的味道,有奴隸幫忙洗手(富人家庭有許多奴隸為其服務)。最後,當客人告別時,主人還以特別準備的食物作為禮物送客,而客人用餐時,沒吃完的,也可以打包帶走。

富人家大庭院周圍,有其它眾多的房子,甚至有「商業一條街」,普通人家在地下商舖做買賣,住在樓上,當然面積、生活環境跟富人家就有很大區別了。

豪華溫泉浴室(Les Thermes)

在古羅馬人的公共浴室裡,據遺址的結構推理,其設置之講究和豪華,足以讓人驚嘆。裡面分冷水、溫水、熱水三個池,洗澡的時候,人們用的不是香皂,也不是沐浴露,而是一根簡單弓形鐵棒子,用來擦去身上的死皮污垢,那時候還沒有空氣污染,故人身體是比較乾淨的。擦完後,由於皮膚都會被磨紅了,就要泡到水裡,給皮膚補充水份,恢復光滑。


羅馬時代的馬賽克地板,是用一塊塊1X1或0.25X0.25厘米大小的石塊砌成的,其中的彩色部份,是采自世界各地的天然石塊的自然色彩。真可謂巧絕天工。(攝影:龔簡/大紀元)

擦身的時候,主要是在冷水池,而溫水和熱水池則像今天的桑拿。熱水池的設計如爐子,底下燒木柴加熱,同時,池壁內裝置了管道,讓燒火的熱氣從管道裡散發,這樣池內四壁也是熱的。

浴室旁是同時可容40個人的公共廁所,沒有廁紙,用的是天然的海綿,沒有自來水龍頭,沖廁是向廁渠引入水流,全自動,不需人工。廁所內的裝飾還有大柱子、噴泉、壁畫,當時人們家裏不具有廁所,而這樣的豪華公廁待遇還是免費的。不管是公共浴室還是廁所,都有男、女之分。

古道下的下水道

古羅馬人用大石頭砌成行道,手推車是常用的運載工具,所以在古道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當年手推車頻繁來往留下的車痕。

像現代的馬路面一樣,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下水道的入口蓋,也是石頭做成的。下水道裡高1.6米左右,寬度很窄,據說清通水道的差事,是由小孩來承擔。考古人員到水道裡工作時發現,其結構很嚴緊、結實,下大雨或洪水時,還起到避免水漲路面或水災的作用。

博物館內羅馬人的財富


羅馬人釀造葡萄酒用的葡萄壓搾機(攝影:龔簡/大紀元)

露天遺址旁的室內博物館,陳列了遺址裡挖掘出來的豐富文物:各種器皿、骨頭製品、手飾、織布工藝、壁畫、各種精美圖案的馬賽克地板等等,雖然大多數經粘貼修理,有缺陷不完整,卻能很好地展現出羅馬時代的文明、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據導遊介紹,這是法國最豐富的羅馬遺址之一。

遺址的發現

1967年,維也納市正準備在此地蓋建高中,不料挖出了古化石,隨後越挖越多,竟發掘出了一個完整的小鎮。據考古學家們推測,由於該地可能一直用作耕地或荒地,故遺址經歷了千年,仍完好地保存下來。後來,市政府把地買下,決定把這個寶貴的遺址展示於世人。

博物館自開放,就成為當地許多學校學生的參觀課堂,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和學生。

每年六月的第一個週末,現代人們還會穿上羅馬時代的服飾,在遺址小城舉辦各種活動,回味先人的生活情景。

相關新聞
法國考古學家發現萬年古壁畫
法國考古學家發現公元前2.8萬年的大型洞穴
《古墓麗影》制作向法國考古學家公開道歉
古文明紛紛出土說明了什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